而三進院落的官邸這邊,第二進院落左右廂房,有三十多位文秘書郎在此處理政務,所以被譽為大驪王朝的小翰林院。
“門房”是兩位二十歲出頭的女子,她們都是純粹武夫,據說是兩位武將的遺孤。
陳平安和吳王城徑直去往大堂議事,約莫半個時辰過后,諸部堂官們各自打道回府。
六艘劍舟已經趕赴邯州邱國邊境,它們如同六座云海,在大地之上投下巨大的陰影。
兩支悉數披掛符箓甲胄的精騎也已在行軍路上,邯州官道上,鐵甲熠熠,塵土飛揚。
被鴻臚寺“請來”這邊的一大一小,在衙署門口等了足足一個時辰。
一路上就沒看到層層關卡、戒備森嚴的披甲銳士,站在門口這邊,也沒有人搭理他們。
少年親王,本該封王就藩的韓鍔,就呆呆站在太陽底下。
一旁的邱國禮部尚書劉文進,正值壯年,腰桿筆直,面無表情。
少年親王率先被一位神色沉毅、英姿颯爽的年輕女子,帶到三進院落的一處廂房門口,像是一間邱國京城殷實門戶的書房。
她默然轉身離去,只留下少年。
屋里略顯空曠,光線透過窗戶,黏在青磚地面上,可以見到空中無數塵埃在陽光里輕盈飄蕩。
那頭繡虎,國師崔瀺,當年就是在這里主持大驪國政的?
那些用以待客、此刻空著的椅子上邊,坐過誰?
呼吸急促的韓鍔穩了穩心神,只能以眼角余光打量屋內的景象,腦袋不敢有偏移,怕被屋子的主人,隨便找個刺探大驪諜報之類的由頭,史書上,有寫過這樣的故事啊。
一個溫醇嗓音從屋內殺出,“進來。”
少年趕忙低著頭跨過門檻,抬起頭,循著聲音望向靠墻到頂的一排書架那邊。
男人頭別玉簪,一襲青衫長褂,腳穿布鞋,神色和煦,微笑道:“崔國師的書房在別處,這里是剛剛布置出來的。”
約莫是來時路上,少年親王已經設想過無數種場景,大驪兵部或是禮部某位高官的雷霆震怒,疾言厲色,或是刀光劍影,便有頭顱滾地,不是他的,就是劉尚書的,也可能是兩顆腦袋一起落地。
但是如何都沒有想到,是這么個安靜祥和的地方,韓鍔便有些茫然。
男人卻沒有身穿大驪官服,更像個科舉不順、困頓場屋的教書先生。
那人問道:“韓鍔,你是自愿來便當質子的,還是不得已為之?”
韓鍔毫無猶豫,斬釘截鐵道:“當然是自愿!”
陳平安將那本書夾在腋下,拖了兩把椅子到窗口附近,“坐下聊,說說看,為何會自愿來這邊。”
韓鍔哪敢隨便坐下,試探性問道:“先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