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處院落雅靜,一叢翠綠芭蕉,肥得好似滴水。
荊蒿走出屋子,看著那個站在庭院里的年輕書生,既然看不出對方的修為深淺,那就是境界很高了。
那個不速之客好似閑來無事,踮起腳,拽下一片芭蕉葉,輕彈幾下,
有左右問劍的前車之鑒,荊蒿就沒著急生氣,神色溫和,笑道:“道友登門,有失遠迎。”
陳濁流看著這位號稱術法冠絕流霞洲的青宮太保,搖頭道:“你們青宮山,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越混越回去了。”
荊蒿微笑道:“道友難道與我們青宮山祖師有舊?”
陳濁流懶得與這個家伙兜圈子,問道:“你那師父,她屋內就沒掛我的畫像?”
這位青宮太保二話不說,作揖不起,竟然有些顫音,不知是激動,還是敬畏,“晚輩荊蒿,拜見陳仙君。”
能被一位飛升境敬稱為仙君,當然只能是一位十四境大修士,最少也是一位飛升境的劍修。
劍修。
斬龍之人。
白帝城鄭居中的傳道恩師。
這樁宗門密事,荊蒿的幾位師兄師姐,都不曾知曉。還是師父在臨終前,與他說的,她當時神色復雜,與荊蒿道破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真相,說腳下這座青宮山,是他人之物,只是暫借給她,一直就不屬于自家門派,那個男人,收了幾個弟子,其中最出名的一個,是白帝城的鄭懷仙,以后若是青宮山有難,你就拿著這幅畫下山去找他,找他不得,就找鄭懷仙。
荊蒿是青宮山一對祖師堂道侶的獨子,當他還是年幼孩子的時候,就被修行資質不算太好的爹娘,千求萬求,才與上任山主的師父,求來了一個嫡傳身份。
后來有了師徒名分,又因為他年紀小,就得以去過師父住處幾次,知道那邊懸了一幅男子的掛像,還有題詩,可能是因為畫卷材質太過粗劣,字跡漫漶,缺了許多內容。
青衫一笑白云外……野梅瘦得影如無……
荊蒿少年時曾經與一位年長師姐問過此事,師姐猜測大概意思,是說當年有人下山遠游去了,只留下佳人在山中獨居,憔悴消瘦得厲害了。
荊蒿這一脈,往上推兩代,也就是荊蒿的祖師爺,其實是個橫行天下的山澤野修,屹立山巔千年,卻一直沒有找到個合適的落腳地,聽聞后來是師父福緣深厚,幫助祖師爺找到了這處青宮山。然后就開始開山立派,在文廟那邊積攢功德,躋身宗門,開枝散葉,最終成為流霞洲山上的頂尖仙府,如今更是穩居頭把交椅。
青宮山三千多年來,一直都算順遂,所以荊蒿一直沒機會去取畫下山。
師父的修道之地,早已被荊蒿劃為師門禁地,除了安排一位手腳伶俐的女修,在那邊偶爾打掃,就連荊蒿自己都不曾踏足一步。
陳濁流譏笑道:“我今天莫不是攀親戚來了?好與一個廢物晚輩,討要幾個磕頭聲響?”
荊蒿輕輕晃了晃袖子,竟是一跪在地,伏地不起,額頭輕觸地面三下,“晚輩這就給陳仙君讓出青宮山。”
荊蒿的師父,以及歷史上那位曾經躋身過浩然十人之列的祖師,都是飛升境,尤其是后者,中土神洲野修出身,貨真價實的名動天下。
這就是真正的山上傳承了。
等到荊蒿接手青宮山,也不差,順風順水修成了個飛升境。
不過青宮山現任宗主,或者說前任山主,就要遜色不少,這輩子都會只是個仙人。此人如今得了荊蒿的法旨,已經閉關思過去了。等到荊蒿此次返回青宮山,還要為這個口無遮攔的弟子,再下一道法旨。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東西,竟敢往自己師尊身上潑臟水?
此人的那些嫡傳,境界最高不過玉璞,未來大道成就,未必就能高過此人。
所以眼前這位既沒背劍、也沒佩劍的青衫書生,說他們青宮山一代不如一代,沒有半點水分。
至于荊蒿的師父,她在修道生涯最后的千年光陰,頗為可憐,破境無望,又遭受一樁山上恩怨的重傷,不得不轉入旁門歧途,修道未能徹斬三尸,煉至純陽境,只能堪堪能避開兵解之劫,一念清靈,出幽入冥,形神契合遠古地仙,最終熬不過光陰長河年復一年的沖激,身形消散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