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HOU庭花。”隨著晚唐大詩人杜牧的這首《泊秦淮》吟行于世,南京秦淮河之名遂始盛于天下!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稱淮水,至唐改稱秦淮。其上游為源出寶華山的句容河與源出東廬山的溧水河的兩條支流,在江寧區匯合,自西向東,流經南京主城區后匯入長江,全長110公里。而人們常說的“十里秦淮”是指流經夫子廟的那一段東西長約十里的秦淮河風光帶。
……
又是一個周末,愁愁再次來到秦淮河畔,計劃做一期D音有關秦淮歷史文化的內容。若要闡釋秦淮歷史文化,“烏衣巷”是繞不過去的打卡地之一。
烏衣巷位于夫子廟廣場西南,過文德橋向前數十米,一條幽靜狹長的小巷便是那“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千年名巷。三國時期,是東吳戍守石頭城的部隊兵營所在地,當時的軍士都身著黑色制服,故稱此地為烏衣營。到了東晉初年,已改稱烏衣巷的原烏衣營地區,迎來了它的新主人—一東晉開國宰相王導,后來這一帶便成為王導、謝安等豪門大族的高檔別墅聚居區。
一條河及與之毗臨的一條巷,似是六朝文化的歷史之源。所謂六朝,是指稱中國歷史上自三國至隋朝之間均定都于南京的南方六個朝代: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國。南京別稱六朝古都便是因此而來。
身為山東瑯琊王氏望族儒士,王導以其遠見卓識,力助皇族司馬睿轉戰江南,于西晉滅亡之際在南京站穩腳跟,并順利建立了東晉政權。他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權勢顯赫,朝野上下都為之追隨,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可見其功勛之卓著,威震于天下。
王導具有非凡的治國理政才能,他為東晉打下了半壁江山;謝安,則是為東晉保住了這半壁江山!由此致司馬氏家國天下繼續在南方維系長達103年之久,同時也開創了南京歷史上最長命的一個王朝的記錄。
謝安比王導小44歲,一位出身河南陳郡謝氏世家的風流儒士,其父謝裒,官至太常。謝安雄才大略,是繼王導之后,又一東晉名相。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任東晉一方總指揮,坐鎮京師,運籌帷幄,決策千里。謝家子弟前線奮勇殺敵,所向披靡。最終以弱勝強,以八萬之兵打敗了號稱百萬大軍的前秦部隊,為東晉贏得了之后幾十年的和平與安寧。我們常用的成語“東山再起”,就是出自謝安的傳奇人生履歷。
王導和謝安,被并稱為東晉“政壇雙星”,王導公忠,謝安高潔。同樣作為一代名相,王、謝的政績足以令后人長久追懷。而更令人稱奇的是,王
(本章未完,請翻頁)
、謝兩大家族人才輩出:自東晉到南朝四國,期間任五品以上高級官員的,王氏家族包括王導和大將軍王敦在內一共有171人,其中一品大員就有15人之多;謝氏家族包括謝安和大將軍謝石、謝玄在內一共也有70多人!有晉一代,王、謝兩族,世代簪纓,朝廷上下倚之為國之柱石。真可謂“山陰DAO上桂花初,王謝風流蕩晉書”。
王導和謝安,不但政治成就一樣卓著,同樣二人也是多才多藝。
王導,善書法,以行草最佳。他學習鐘繇、衛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傳世。王導是王羲之的叔父,對少年時期王羲之多有指點,固王羲之的書法對其也有所秉承。
謝安,善行書,通音律。謝安曾向王羲之學習過行書,其書法也非常出色,后世米芾曾稱贊謝安的書法“山林妙寄,巖廊英舉,不繇不羲,自發淡古”。
“王家的書法”、“謝家的詩歌”,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絕代雙璧。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美稱。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父子二人的書法成就可謂登峰造極。
提到王羲之,除了書法之外,成語“東床快婿”的主角,也是他的本色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