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羲之16歲那年,適逢太尉郗鑒為自己的寶貝女兒擇婿。其女年方二八,面容姣好、楚楚動人,且文采亦佳。太尉郗鑒與宰相王導同朝為官,又是一對高級好基友,當然聽說他們王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有才有貌。
一天早朝后,郗鑒就把自己欲到王家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導。王導說:“那感情好啊,我們王家子弟眾多,任由你去挑選!我保證,只要是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
有了宰相的口頭保證,郗鑒很快就派遣心腹大管家打前哨,攜帶重禮前去王府擇婿。王府眾子弟一聽說郗太尉派人來選女婿,個個都十分興奮,個個都精心打扮,一番準備之后,挨個出來亮相拜見“面試官”。尋來覓去,大家發現王府的適婚候選人少了一位!于是,王府大管家便帶領著郗府大管家等人來到東跨院的書房里找人。一進書房,眾人就撇見靠東墻的床上,袒腹仰臥著一位年輕小伙子,正聚精會神地在看書,仿佛對今天郗太尉擇婿一事無動于衷。
不管怎樣,擇婿面試完畢,見到了所有應該見到的人。于是,郗府大管家打道回府復命,一見郗太尉便說:“王府的年輕公子有二十余人,聽說我們郗府去擇婿,都爭先恐后出來毛遂自薦,唯有東邊床上有一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鑒聽罷,一拍
(本章未完,請翻頁)
大腿高聲說道:“我要選的女婿,就是這樣的人!走,走,快領我去王府看看。”
郗鑒急急來到王府,見到了那位袒腹的公子。郗太尉見此人器宇軒昂、才貌俱佳,當即向王府下了聘禮,擇為快婿。這位幸運的年輕人就是王羲之!“東床快婿”一說由此誕生。
說完王家,下面再介紹一下謝家。
謝靈運是謝安的堂重孫,他是中國山水詩派的鼻祖,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驢友。他與同樣是謝氏后裔的大詩人謝惠連、謝朓,在文學史上并稱“三謝”。謝靈運為后人留下了許許多多佳作名句,寫春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寫秋色“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寫冬景“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等等。
謝朓,是謝安的堂曾孫,也是中國著名山水詩人。謝朓在他流傳至今的名作《入朝曲》中,是這樣描寫南京的:“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南朝梁武帝曾說:“不讀謝朓詩,三日覺口臭。”
……
王、謝的人生,應是當時文人心目中的理想典范:既能在亂世中成就一番功業,又能保持自由的真我性情;既能在艱險中匡扶社稷,又不失坦蕩的君子之風。在東晉的金陵那道特殊的風景線中,他們站在秦淮河畔,把酒臨風、指點江山,他們把自己站成了一組永不褪色的閃亮雕塑。
如今的烏衣巷內,建有王導謝安紀念館,它的主體由來燕堂、聽箏堂和鑒晉樓等建筑組成,是一座展示六朝文化藝術及王、謝兩大家族家世的專題性陳列館。
館內樓堂外墻之上鑲嵌有《竹林七賢及榮啟期圖》(七賢之一的王戎也是來自瑯琊王氏)、《對獅圖》、《行樂圖》等六朝磚印壁畫仿品,庭中建有仿蘭亭的小品式“曲水流觴”之流杯渠。東院內的“來燕堂”堂匾系書法家沙曼翁書寫,以隸體雜漢簡,頗有六朝時期“顯貴大宅”的風范。在東院與西院之間為著名的“聽箏堂”,這是當年東晉孝武帝駕臨謝氏宅院,聽謝安彈奏古箏之地。西院正堂為六朝史展廳,其內的展覽圖片反映著六朝時期的政治、軍事、科學、醫技、藝術等方方面面諸多內容,仔細觀覽,猶如在欣賞一幅長長的六朝歷史畫卷。
而巷內西北角的那一口“烏衣井”,依然是舊時模樣!它一直在靜靜地映照著千年以來的小巷光影,無論是繁華還是落寞,是風吹雨打還是日升月落,一如往昔。
愁愁做的這一期有關烏衣巷的內容,大概就是這些。接下來要去的應該是桃葉渡等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