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失誤,這是無可奈何。
S菌爽約之后,就算最聰明的科學家也沒辦法給出具體的建議。
每個人都知道應該拋開五百年后的戰爭不談,先解決眼前的問題要緊。
但問題究竟是什么?
入侵者的手段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
在真正爆發出來之前,沒人知道。
所以只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慮完所有方向。
以傳染病為主要防治對象,大力發展醫學和生物學。
以可能發生的思維滲透為次要防治對象,加強《晨風》的全民普及,隨時觀察民眾心理狀態,防止思維邏輯化。
以常規的太空戰爭思路為遠景規劃,適當發展大型戰艦和重型太空武器。
適當而不是全力發展,是受困于戴森云和初代太陽能光翼的能源產量限制,和未能熟練掌握質能轉化技術背景下的材料緊缺。
畢竟不管現在生產的戰爭工具多龐大,到了五百年后估計也都只是廢銅爛鐵,還得浪費大量能源進行回收再利用,部分不可回收的稀有資源更是用一點少一點。
再者,從2468年至2500年的32年間,人類為了生產制造近十萬艘大型遠征殖民艦,對太陽系內自然生成的金屬資源中部分相對珍稀的品類消耗極大,想批量生產頂級裝備,也有心無力。
最后,反正人類內部不可能再發生戰爭,比起現在窮兵黷武,肯定不如先發展技術,只試驗性的生產注定會被淘汰的階段性裝備,為不斷改進提供技術指導。
同時列裝一些強度適當的基本軍備,然后等恰當的時機,再果斷的爆產能。
這才是上上之策。
現在的潛伏危機很危險,五百年后的滅亡末日更危險,總要有個權衡。
總之,綜合多方面因素,敵人太強太狡猾,爆發時太兇猛,人類做的又只是常規軍備,準備不足的人類迅速陷入無力反抗的困境。
滅絕動物大軍不僅擁有可怕的殺傷力,更組織嚴謹,指揮有度,且又準備了這么多年,早已悄然完成周密布局,制定出了宏大且精準的戰爭規劃。
實力強大的滅絕動物擁有接近陳鋒層用過的單兵青龍甲的戰斗力。
當時的人類擁有與陳鋒曾經穿過的青龍甲接近的裝備,但并未大規模列裝。
人類有科技,但既缺材料又缺時間,來不及完成大量的裝備制造。
一切都來不及了。
短短一個月內,人類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戰艦,全部的大型空間站,全部的兵工廠損失殆盡。
半年后,各大駐兵基地接連淪陷。
剩余的艦隊根本形同虛設。
如果不是戰艦往外太空逃得夠快,滅絕動物終究沒能如蜻蜓戰機那樣掌握太空生存能力,人類這點最后的反抗力量也得化為烏有。
戰艦被實力強大的具備空中飛行能力的頂級滅絕動物隨時防備著,無法落入大氣層,只能在太空外發起遠程攻擊,但距離太遠,且又經過大氣層的衰減,艦載裝備造成的戰果實在不盡如人意。
原本大型天基武器應該十分有效,只要調轉炮口就能對地面進行掃蕩式的覆蓋打擊,奈何滅絕動物的指揮者早在一開始時就重點關照了這些潛在威脅,早沒指望了。
此后,留在行星表面的人們開始陷入莫大的危機。
人類既沒大型戰爭機器的保護。
大威力大當量武器在第一輪攻勢中也被摧毀殆盡,就連同歸于盡都只能是奢望。
人類只能依靠些單兵裝備勉強抵擋,再配以一些少量的車載式導彈與光束炮。
不夠,這遠遠不夠。
各大城市的保衛軍能撐住第一輪沖擊,并短暫將其打退,已經做到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