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生長在雙語環境,母語根本不分中英的青年學者賴恩。
誠然,賴恩的成功與他個人的天賦和努力脫不開干系,但他的存在起碼也給陳鋒奠定了信心。
同時陳鋒也要追求后天的融合。
真正的學問家可以跳出先天母語環境的束縛。
幼時生長在漢語環境,在成長階段進入英語環境,然后以極強的學習能力熟練掌握英語,并將兩種語言的優勢匯合到自己一人的腦子里。
這種后天的完美融合可以選出的代表人物更多,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童第周等人。
陳鋒覺得這也不錯,起碼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但或許有人會質疑他,對他的看法表示不服,并諷刺他,“你是不是認為純漢語環境出不了大學問家?”
陳鋒則只能無奈的表示,有,但數量和質量還不夠讓人滿意。
并且全球化的意義就在于融合,你非要退融合,只守住自己的語言,那不是開歷史倒車,閉關鎖國?
每種語言都代表了一種寶貴思想,每種思想都自有其存在的價值。
多元化的語言是文明發展演變的進程中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你偏偏要放棄到手的財富,去推行極端的民族主義?
那當然是不可取的。
世界上的優秀學術論著本就既有中,又有英。
你只看中,不看英?
那你看到的東西永遠都片面化了。
這樣還指望能出大學問家?
這時候杠精們又有話說了。
那為什么不能把所有有價值的英文論文全部翻譯成中文?
陳鋒則會兩手一攤。
就算他能靠這先知先覺甄選出哪些論文具備價值,也能組織出足夠多的人力物力進行翻譯。
但卻不能忽略了一點,學習者本身的完美領悟需求。
一種語言的文章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改變的不僅僅是表層的意義,其邏輯內核也必然將在這個轉譯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流失。
只看譯文的結果就是,你吸收的東西一定會呈現出部分片面化。
無論中譯英還是英譯中,都一樣。
陳鋒想打贏千年之后的戰爭,所以他得追求極致,從現在開始就要探索符合人類大腦結構的完美邏輯運轉方式——快慢結合,中西不分。
他要讓后人的大腦里方塊文字和拼音文字并行,隨時隨地無縫切換。
然后,當后人的知識水平不斷拓展,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再自行選擇接下來的側重點。
如果部分后人準備從事純技術工種,則以中文為主。
部分后人準備從事最純粹的理論研究,則讓其思維模式逐漸偏向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