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些人太笨?
未必見得。
這些人覺悟不夠高?
也未必見得。
所謂正確的選擇看似簡單,但把做決定的群體放大到整個文明,過程拉長到漫長悠久的數百年歷史,許多看似偶然的東西卻又成了歷史的必然。
人類產生三大錯誤決策的最終邏輯源頭卻又回到了陳鋒,以及由他親手締造的救世之上。
陳鋒創造救世的本意,是便于嚴格執行《五百年規劃》。
但在從二十一世紀到二十五世紀的近五百年演變中,救世在完成基本任務的同時,卻又在無形中形成了過于強勢的控制力。
一座看似只屬于救世,但其實又在方方面面無形中輻射影響著全文明的,被陳鋒深惡痛絕的思維繭房出現了。
陳鋒嘗試削弱自身影響力,并擴大救世規模的目的,本是打碎自己的個人形象,攤薄自身功績,打破思維繭房對文明的控制。
但不幸的是,他作為屠龍者,最終卻成了最強大的惡龍。
這次因他而生的繭房更強勢,影響更頑固。
比起第八條時間線里他的無心之失,這次他的所作所為,卻成了主動的親自給這繭房添磚加瓦。
在三大錯誤決策表象的背后,藏著另一個更底層的核心錯誤。
救世過于迷信陳鋒,思維被困在了陳鋒劃定的界限中,他們該更多質疑,更獨立的思考。
既然復眼者的手段可以從《世外之歌》變成S菌,再變成Z菌,那么當然也可能變成別的東西。
這本是很淺顯道理。
但那么多聰明人都沒想到,或者說即便有人想到了,但個人與眾不同的看法也沒能得到尊重。
因此,救世的功過得三分。
救世雖然推動了五百年的科技發展,甚至引導出了奇跡二十年,但在關鍵時刻卻又變成了導致太陽系人類敗亡的關鍵因素。
救世的人很努力,但方向不夠正確,最終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他們成為左右戰局的致命因素。
陳鋒自認為自己沒資格指責別人,因為本就是他留下的意識形態形成了絕對控制。
救世的思維模式源自他本人,看似民主,實則又容不得其他聲音。
比如安樂計劃這個看起來很美麗的東西,表面看起來是完成了物種的升華,但卻抹除了最有可能擁有不同意識的基因。
社會分層應該是無數個人自主選擇自然導致的結果,執政者不應該從地域和制度上如此強勢的劃定界限。
假如不采用安樂計劃,或許科技進程會稍微慢一點點,但在決定是否離開太陽系時,或許一部分安樂者留下的基因承載者,又能通過勸告和以身作則帶走更多人呢?
那又創造了另一種新的可能。
某個階段的錯誤,在另一個新的階段,卻又變成了正確。
這就是文明與歷史有趣的地方了,凡事辨證,流淌不休。
固化,就等于失敗。
這些,謝爾蓋在晚年時都曾意識到了。
這讓謝爾蓋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