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名赫赫的戚家軍就這樣被消滅了,這一戰明軍傷亡上萬人,滿清也傷亡了上萬人,而戚家軍在彈盡糧絕,大炮轟擊下苦苦戰斗數日,全軍覆沒。
后來史書之上,無論是明朝實錄還是清朝修的明史,無一不對這場渾河之戰表示崇高的敬意,稱之為遼左用兵一來第一血戰!
這一戰過后,戚家軍幾乎全軍覆沒,不過還有一些留守的戚家軍,朝廷派人前來撫慰,問戚家軍還有什么想要的,只要說,朝廷盡量滿足。
結果這些戚家軍只說了一句:不求賞賜,只求再上戰陣,報仇雪恨!
十天后遼陽之戰中,所有戚家軍皆戰死,無一生還,自此戚家軍連最后的火種都沒了。
后來朝廷有人想要重新組建這支神兵,不過浙江義烏與寧波等地的縣令上書,連年征戰,治下男丁十不存一,再無可戰之兵,朝廷見狀實在是招不到人了,從此戚家軍不復存在。
“唉~壯哉,壯哉。”
李朝生看著忍不住感嘆一聲,這時空姐走過來道:“先生有什么事嗎?”
李朝生擺擺手道;“沒事,有水嗎?給我來一點。”
“有的。”
空姐很快把水拿回來了,這時李朝生喝了口水,緊跟著開始研究,你說戚家軍如此厲害,說是現在明朝第一軍也不為過,為什么自從覆滅之后,就沒有重組過呢?
從資料上顯示說,朝廷曾經想要重新組建的,只是義務與寧波的男丁沒了,所以不在組建,那不用義務兵不行嗎?
為什么非要用義務兵呢,義務兵有什么區別于其他地方的兵嗎?
李朝生想著查資料,看了會兒,發現主要原因是,明軍怕死,每臨戰陣多有畏縮者,而義務人不一樣,團結好斗,甚至可以自發組織起來,抵抗跟他們搶銀礦的外鄉人。
所以這一帶兵卒比較優秀,是戚家軍的根基。
李朝生看著,卻搖了搖頭,這不是主要原因,探究根本,士兵為何怕死,這是有原因的,不是用地域來劃分的,雖然地域也有關系。
可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利益,是歸屬感。
明軍最多的使用是衛所制度,衛所制的弊端前面已經說過了,壓迫性極強,士兵很多都是自己所在衛所百戶,千戶的奴隸,拿著微薄的糧餉,吃飽都是問題,我們還給你玩命,你是不是扯淡呢?
而且士兵完全沒有歸屬感,打仗完全就是跟著混,反正打贏了,拿獎賞的是當官的,我們拼啥拼命,能摸魚就摸魚,能跑就跑吧。
而戚繼光的戚家軍不一樣,用的是募兵制,當兵是拿工資的,而且還不低,每人每年十八兩銀子。
有了錢,那就有動力了,外加義務兵源確實優秀,所以才能練成戚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