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朝廷練不出戚家軍,主要是明末財政不支持了,而且戚家軍的裝備,也賊耗錢,戚家軍在當時已經大規模用上火銃,甚至是更加先進的鳥銃了。
要知道一根火銃,從材料費到人工費制作完成后最起碼需要四兩銀子,而當時的朝廷只撥一兩銀子,朝廷工部接了這活一看,好家伙一兩銀子,連材料費都不夠,更何況還用工匠們的工資啊,無奈之下,工部就只能偷工減料,高質量的燃料貴,那就用便宜的,高品質的鐵礦石貴,買最便宜的,還有什么都買最便宜的。
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那造出來的火銃質量就很感人了,銃管里面含硫量嚴重超標,異常容易炸膛。
士兵們點燃火銃那就是跟死神賭命,炸了就是你沒玩過死神,沒炸算你命好。
這種情況下,士兵們甚至都不愿意用火銃,寧肯用大刀片子玩命,這就是為啥,老四李貴祥說他們不愿意用火銃的原因,因為每用一次都要做好被炸死的準備。
這還是普通的火銃,但是戚繼光部隊可是有很多人裝備了更加高級的鳥銃(火繩槍),戚繼光那時朝廷有人的,當年張居正在位,戚繼光可是張居正的左膀右臂,因此給戚家軍裝備的都是質量過關的鳥銃,這才是戚繼光部隊強大的原因之一。
而這樣的戚家軍幾乎是不可復制的,當年戚繼光就興高采烈的拿著自己的軍備改良計劃,以及南方的鳥銃來到河北練軍的時候,當地軍人可能是被以前的火銃搞出陰影了,直接拒絕使用先進的火銃。
無奈之下,戚繼光只能選擇帶著舊部來到河北充當火器部隊的主力,這些沒有挨過炸的戚繼光嫡系成了唯一一批敢玩鳥銃的,而在戚繼光練兵主政的時候,軍隊滿編四萬人,其中一萬人都是從南方抽調過來的。
不得不說這很諷刺,其實華夏在當時已經完全有可能再進一步,從鳥銃的基礎上安裝上打火石,進化為燧發槍,如果明朝進化出燧發槍,那對歷史絕對有重要意義的。
可是這并不符合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或者說士大夫階層拒絕任何進步,與社會變更,因為任何變更對這些既得利益集團都是巨大的威脅。
為了穩固他們的利益,他們拒絕任何進步,只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局限性,不要說明朝,其實清朝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清朝發展到清中期,乾隆時期,英國為了龐大的中國市場,就在1792年以為乾隆祝壽為名派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使團出使中國,英國使團當時帶了許多當時的科技產品,如天體運行儀,帕克透鏡,赫歇爾望遠鏡,蒸汽機,連發步槍,速射火炮等等,而且隨行的還有杰出的學者,工程師,醫生,等等七百余人,目的就是讓華夏看看科技,可以說這是一次絕好的與世界接軌的機會。
如果這次乾隆認真的學習一下西方的技術,說不定就能避免后來屈辱的歷史,而在史書上記載這次訪華,乾隆的態度是極其傲慢自大,一副瞧不起西方的樣子,而且處處以天朝上國自居,最后導致了華夏錯失了與世界接軌的機會。
其實真的真的這樣嗎?不,從史書上可以看到一些蛛絲馬跡,但是乾隆其實已經被西方科技震驚到了,只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甚至是傲慢,掩飾自己的不安。
乾隆其實是非常關注以及了解國際局勢的,清朝也一直與法國保持著往來,乾隆甚至跟法國當時的國王路易十六有書信往來,因此乾隆對歐洲還是有了解的。
不過就在乾隆準備在深入了解一下,結果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臺,這可把乾隆嚇壞了,認為科技帶來的變革,會導致國家政權不穩,路易十六就是前車之鑒啊。
所以乾隆開始對科技開始抵觸,雖然他知道這科技產物很厲害,會對世界造成改變,可是他更知道科技可能會帶來人心浮動,造成政權動蕩,會讓他失去皇位,所以為了他的利益,他堅決抵制科技。
因此他在參觀英國使團帶來的科技產物時才會表現得異常傲慢,看了一圈之后,丟下一句:這些東西只配給小兒玩耍。
乾隆不是傻子,相反他是聰明人,他真的能看不出這些東西的先進,與顛覆性嗎?
那連發步槍,那速射火炮,對比大清的火銃,火炮,差距他看不出來?怎么可能,只是他怕了,路易十六的前車之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