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講學。期間常行醫于百姓之間。學者日眾,又增建東西北三庵(東庵九天觀、西庵黃龍觀、北庵酥醪觀)。《抱樸子》首開儒、道哲學思想體系之先河。晉興寧元年(公元363年)卒,享年八十一歲。
卷之252藥圣李時珍
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山人,生于黃州府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明代著名醫藥學家,道教尊為藥學之神。
李時珍出生于世醫之家,祖父乃鈴醫,父李言聞乃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吏目。1552年就著手于搜集材料,為《本草綱目》之編著奠定基礎。李時珍對藥物親自采集、仔細觀察,以得其真,建立為當時十分科學的藥性分類體系,打破傳統固有的三品分類法,建立三界十六部分類法,使使其明晰,更科學。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南直隸、河南、北直隸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研通解決許多疑難問題,二十七個寒暑,歷經艱難,三易其稿,終在明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完成巨著《本草綱目》,全書達192萬字,同時著述了《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部,其已佚的有《命門考》、《集簡方》、《白花蛇傳》、《脈訣考證》等。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卒,享年七十六歲。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卷之253朱震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字彥修,因出于赤岸鎮丹溪,故又稱朱丹溪、丹溪翁、丹溪先生,婺州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人,元代著名醫學家,中醫滋陰派創始人,道教尊為醫學之神。
朱震亨幼時起學習儒學,有一顆惠民之心,三十余歲時,其母染疾,諸醫束手。朱震亨故棄儒而志于醫學。他三十六歲時,聞有朱熹四傳弟子許謙居于東陽八華山中,不禁嘆曰:“丈夫所學,不務聞道,而唯俠是尚,不亦惑乎?”
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于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在瀉火、攻邪、補中益氣之法上,倡導“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創陰虛相火病機學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后世譽為“滋陰派”之創始人,與劉完素(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名醫,以寒涼藥治療傷寒著稱)、張從正(金朝四大名醫之首)、李東垣(“脾胃學說”創始人)并列為“金元四大家”。晚年總結一生研究于實踐之心得,寫成《格致余論》《局方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著作。端坐而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