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260稷神
稷神,又稱稷王、農神、耕神、谷神,黃帝的玄孫、帝嚳之子,號后稷,生于父系社會早期稷山(今山西稷山縣),居今河南濮陽附近,古代中國民間信仰之農耕始祖,五谷之神。
傳說稷神本名姬棄,中上古堯、舜、禹之臣,任農師“后稷”,賜姓姬氏,死后被尊為“稷神”。漢蔡邕《獨斷》云:“稷神,蓋厲山氏之子柱也。柱能殖百谷,帝顓頊之世,舉以為田正,天下賴其功。周棄亦播殖百谷,以稷五谷之長也,因以稷名其神也。《孝經緯》曰:“稷,五谷之長也,谷眾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后稷聰明,智慧,《詩經·大雅·生民》云,后稷幼時喜歡種樹麻﹑菽。成年后,有相地之宜,善種谷物稼穡,教民耕種,收獲、脫粒、加工成熟食品,堯聽說,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善于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故民間后稷為尊百谷之主、五谷之長,其尊奉者遍及現河北一帶,南嶺以南,甘肅一帶,東海中的一些島嶼。
卷之261赤松黃大仙
赤松黃大仙(約公元328--386年),簡稱黃大仙,號赤松子,黃姓,名初平,生于晉代今蘭溪市郊的黃湓村是黃大仙,本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區域性的神靈,后道教吸納為正神。
《金華府志》云,黃大仙曾在放羊時隨道士到金華山洞中修煉道法,不食人間煙火,每天以松籽茯苓、清水充腹,苦心休行四十年成正果,后與其兄黃初起于山洞外相見。曾放過的羊群已化成了滿山白石,黃大仙呵叱一聲,石頭片刻恢復如初之羊群。黃初起此時采相信苦行可以成仙。從此,黃初起留在洞中跟隨弟弟一同修煉,不食人間煙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終得道成仙。一說黃大仙乃葛洪弟子黃也人。
黃大仙樂善好施,扶正怯邪,澤深恩眾于一方,故百姓敬奉為神,民眾于金華山修建黃大仙祠,又名赤松觀,世代祀奉。黃大仙廟宇遍布東南沿海一帶,以至東南亞及美國,尤其在香港人心中黃大仙乃一法力無邊之神,有求必應之神。
卷之262五谷神
五谷神,潮汕人又稱五谷娘、五谷母,五谷爺、五角母(諧音)、五谷大帝,古代中國民間信仰之神,源于母性社會之女性崇拜。
五谷神原為男性,塑像多為神農氏之貌,教人種五谷。民以食為天,五谷之播種,人類從此告別采集經濟進入農耕文明,人類歷史有了質的飛躍。人民有了糧食保障,人丁興旺也順理成章。這一切來自“神”之恩惠,自然要供奉、祭祀此恩神。然而隨著平星移,時間的延續,人們對神的認識有根本性的改變。道教人為天為陽,地為陰,陰者母性,故五谷神之角色出現逆轉,五谷娘、五谷母出現了。
無論是五谷爺,還是五谷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