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277茅固
茅固,茅姓,名固,字季偉,西漢咸陽(今屬陜西)人,道教茅山派祖師茅盈之仲弟,道教三茅真君之一,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與茅盈、茅衷共掌司命、定祿。
茅固。三茅真君中二茅君,其高祖茅濛,字初成,東周時于華山中修道成仙。茅固本官拜執金吾、武威太守,其兄茅盈學仙得道,歸鄉省親時,茅固已七八十歲,棄官棄家,過江尋兄,君使服四扇散,卻老還嬰,于山下洞中修煉四十余年,亦得成真。太上老君命五帝使者持節加九錫之命,拜君為太元真人東岳上卿司命真君,主吳越生死之籍。又使使者以紫素策文拜固為定錄君,衷為保命君,皆列上真,故號三茅君。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將茅固列為太清左位,名“句曲山真人定錄右禁師茅君”。
卷之278茅衷
茅衷,茅姓,名衷,字思和,又稱神應真君,三茅真君中三茅君,道教茅山派祖師茅盈之三弟,道教三茅真君之一,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與茅盈、茅固共掌司命、定祿。
茅衷曾官拜五官大夫、西河太守。漢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聞其兄長茅盈得道,與二兄茅固一同辭官,渡江尋兄,往山中從兄修道,受道術仙訣、金丹神方。相傳于漢平帝年間,皇天扶桑太帝君授其地仙之職,使治良常山。后被茅山派尊為小茅君,與其兄茅盈、茅固并稱為“三茅真君”。
南朝齊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云,茅衷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于第六階左位。到宋代時,三茅真君開始獲得皇帝的封號。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加封三茅真君為真人,小茅君被封為“三官保命沖慧真人”。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宋理宗加封三茅真君,小茅君為“三官保命微妙沖惠仁佑真君”。延佑三年又加封為“三官保命微妙沖慧神佑神應真君”。
卷之279姜太公
姜太公(約公元前?—約前1015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商末周初,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兵學奠基人。
姜太公,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姜子牙,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陜西寶雞境內),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成為周國軍事統帥。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冊封齊侯,定都于營丘,成為呂氏齊國之締造者、齊文化始祖。武王滅商后,首封姜太公于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此來穩定東方。姜太公推行尊賢尚功之策,并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之理論,首開任人唯賢、唯才是舉之先河。成王時,發生“三監之亂”,淮夷、徐夷等乘機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迅速平定叛亂,為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二次安周立下戰功。姜太公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這部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