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寒喧一陣以后,馬上轉入正題,談起了合作模式,吳不群的方案聽上去很不錯:
“張總,你替我們代開證,我們還付你們15-20%的保證金,價格也參照市場價格,每一個合同之前你們都可以進行審核。
貨物進港以后,立即進入國家公儲庫,倉單交給你們,同時可以訂下合同,如果發生風險,你們隨時可以清倉避險。
而且我們現在操作的商品都是PE、PR等塑料粒子,你久在上虞,肯定知道在姚市有一個國家塑料城,你隨時可以拿倉單交割,根本不用擔心貨物清倉的問題。”
張慕沉吟了一番:“吳總,我說句實話,按照你的模式,作為我代開證的一方,確實沒有多少風險。
但是我一直有一個疑問需要你解答,就是在這樣的貿易中,你們的盈利點究竟在什么地方?”
吳不群顯然對這個問題早有所備:
“張總,雖然化工行業你是專家,但是論到塑料的貿易,你可能不是特別內行,我在這里給您解釋一下。
我們姚市呢,是國內著名的小家電之鄉,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幾千家家電生產企業,這些冰箱,彩電,洗衣機等等,在生產過程都會使用到塑料。
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代工企業,相對利潤比較低,只想簡單的賺點加工費。
但他們資金不足,沒有能力準備較多庫存,無法承受塑料價格變動可能帶來的風險,所以他們很想在訂下加工定單后就鎖定原料的價格,確保今后一段很長的時間里都以這個價格獲得原料。
但是目前這些使用塑料的企業相對規模都比較小,對于國外的出口商并沒有議價能力,也沒有直接進入期貨交易所購買期貨的能力。
所以我們的構思,是由我們作為主導,在當地的小企業之中建一個縮小版的塑料期貨市場。
我們可以按照當地的塑料使用能力進行集中采購,并且與當地的塑料城簽訂長期協議,以塑料城為單位,參照國際的塑料價格變動,在塑料城的用戶中建立一個期貨交易系統。
而這個期貨交易系統的價格變動,則由我們來操縱,那時候,我們相當于可以壟斷當地的塑料市場,怎么可能不賺錢?”
張慕問道:“整個姚市塑料城的一年成交量大約是多少?”
吳不群對答如流:“目前大約在200萬噸左右吧,150億左右。”
張慕嚇了一跳:“有這么大的量,為什么那些央企和大的煉化企業不直接進入當地市場?”
吳不群笑道:“張總啊,你久在你們系統內,對于你們系統那些事,難道還不清楚嗎?
要是你們國有企業每個職工,每個負責人都有像您一樣的精神勁頭,老實說我們這些民營企業還混什么啊?
我再說句實在說,我們這些民營企業主,尤其是浙商,一無資源,二無資金,靠的就是對市場的了解,對政策的熟悉,還有對你們這些大佬的關系。”
張慕點點頭:“如果從靈活性,以及適應市場能力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國企與民企確實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