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就是因為網友們在官方網站的留言板塊上面留言,說自己搞不清楚什么叫做外城、內城、宮城以及皇城,所以才會建造了這座并不完備的紫禁城景區,園冶作為一個輕度的強迫癥患者,對于自己沒辦法完整地將一個景區復原建造出來,是感到非常遺憾的。
因此,為了能夠讓自己感覺舒服一些,與此同時也是為了能夠讓游客們了解到另外一種,主要作用并不用于普通貧民居住,反而出于軍事目的所以才修建出來的城郭,園冶在完成紫禁城景區之后,很快就把下一個建設項目提上了日程,而這個建設項目就是——嘉峪關。
雖然根據史書記載,在當初秦始皇還沒能夠統一七國之前,為了能夠抵御來自于關外的游牧民族,戰國時期的各國就已經動用自己國家的人力物力修建起了長城。只不過,能夠流傳到園冶所生活的那個年代,被大家作為景區,登上去加以參觀的,卻并不是戰國時期修建的長城,而大部分是明長城。
而嘉峪關,自然也是來自于明朝的產物。與萬里長城東部的起點——河北省山海關——相對,甘肅省的嘉峪關剛剛好便是長城的西方終點。而在綿延了上千里的長城的所有關口當中,嘉峪關便是規模最大的關隘。
“這座發揮著軍事堡壘作用的小城郭,還挺有意思的嘛!見過了那么多坐北朝南的建筑物,難得見到了這樣一座坐東朝西的城郭。雖然方向上并不是正東正西,而是稍微有些偏向東北、西南朝向,但是,走出了嘉峪關的西出口,在明朝時期,咱們這也就算是出國了對吧?”
在園冶開工建設這個全新的項目的時候,像往常一樣依舊陪同在她的身旁,小盤對于這個全新的項目倒是挺看好的。
“這茫茫的戈壁灘呀,一路上都是碎石與荒漠,連點綠色植物也看不見,樹是樹沒有、草是草不長的,你復原起這個景區來倒是方便,完全用不著擔心植物的種植問題了,直接全部都按照戈壁荒灘來就完事了。”
反正自己就是只機器狗子,根本用不著去擔心在進入景區的時候,會不會因為狂風大作的關系,而被吹個灰頭土臉,小盤只知道,當它聽說原野這一次所開工建設的項目是一個古時候的軍事堡壘的時候,相比起什么紫禁城啊、懸空寺啊之類的,它感覺嘉峪關有趣多了。
“怎么,你難道還是一個古代軍事迷嗎?這我還真是沒有看出來!”由于小盤對嘉峪關表現出的非同一般的好奇以及熱情,因此選擇在動工的時候將它帶在自己身邊,園冶可是一邊建造城池,一邊同小盤講解這個景區的。
嘉峪關的內城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從半空中向下俯瞰依舊是一個長方形。沒有在這座四四方方的城墻的南北兩側開洞,而是在方形城墻的東西兩側各開了一個門洞,嘉峪關內城所擁有的兩座高大的城門樓,就剛好聳立在東西兩側的這兩個門洞上方。
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內城東門,門額刻“光化”二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之意。
西側柔遠門與東側光化門造型相同,門洞上方的木結構城門樓,全部都是三層樓的規模。一二層樓相接處以及二三層樓相接處,都修建有單層屋檐,而兩座樓的三樓屋頂,則同樣是單層歇山頂模式。因此,這兩座樓均為三層三檐,無重檐。
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的這兩座樓,由于在樓外設置有環形的圍廊,因此,真正被墻體包裹在內的建筑面積,不過只是面闊三間進深兩間而已。
由于兩座樓所擁有的占地面積已經超過了四方形內城墻的墻體厚度,因此,為了能夠讓兩座樓擁有堅固開闊的石頭臺基,原本呈現方形的內城城墻,是在東西兩個門洞那一段,各自向著城內推進了一些,建造成了“凸”字形模式的。
四四方方的城墻在四個墻角上,均修建有小型碉堡一般的角樓。而在城墻南北兩面的最中間,雖然沒有開出門洞來,卻也各自修建了一座小小的、一層三開間敵樓,用于防范從南北兩側來襲的敵人并放置武器輜重。
“這條長長的石頭臺階加斜坡,就是幫助人們登上城墻防御外敵的馬道了吧?”不論是柔遠門還是光化門,這兩個門洞向著城內突出的石頭臺基,都連接著修建在北側的各一條馬道,而假如想要從城內的其他地方登上城墻,對于避開了馬道的人而言是根本就不可能的,畢竟整座城墻高達九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