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最終,翁昭的作品獲得了博覽會的特等金獎章,并且為自己迎來了一片贊譽聲。
“想不到當年居然還發生過這么有趣的事情。”因為園冶的故事分享因此面露笑意,許星馳在今天接下來的參觀行程中,還提到了梁家接下來即將上馬的新景區——會館建筑。
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始設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會館是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嘉靖、萬歷時期,會館趨于興盛,清代中期最多。
明清時期的會館大體可分為三種:北京的大多數會館,主要為同鄉官僚、縉紳和科舉之士居停聚會之處,故又稱為試館;北京的少數會館,和蘇州、漢口、上海等工商業城市的大多數會館一樣,是以工商業者、行幫為主體的同鄉會館;四川的大多數會館,是由陜西、湖廣、江西、福建、廣東等省遷來的客民,建立的同鄉移民會館。
早期的會館絕大部分設于北京。這一時期的北京會館,主要以地域關系作為建館的基礎,是一種同鄉組織,與工商業者絕少關系。明中葉以后,具有工商業性質的會館大量出現,會館制度開始從單純的同鄉組織向工商業組織發展。
明代后期,工商性質的會館雖占很大比重,但這些工商業會館仍保持著濃厚的地域觀念,絕大多數仍然是工商業者的同鄉行幫會館。即使到了清代后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業性會館仍然只是相當個別的。
此時出現的一些超越地域的行業組織,大多以同業公會的面目出現。明清時期大量工商業會館的出現,在一定條件下對于保護工商業者自身的利益起到了某些作用,但會館與鄉土觀念及封建勢力的結合,也阻礙了商品交換的擴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館逐漸衰敗,以致到了新中國建國前后,除少數會館還保存得不錯外,其他大多已經成為了居民大雜院,壓根兒就談不上什么古建筑的保護。
(還差五百字,實在是太困了,等我明天早上起來寫完了再補上。)
中國的雕塑類擺件,玉雕這個小類是相當受人歡迎的。但是,鬼工球這種同樣屬于雕刻類的工藝品,卻并沒有選擇玉石作為自己的原材料。至于為什么會這么選,單純只是因為從制作工藝上來看,鬼工球壓根兒就不存在什么所謂的拆解以及組裝。
俄羅斯套娃這樣的工藝品,是選擇把每一層單獨進行制作,隨后再在十多層全部都制造完畢之后,選擇用一層一層包覆的方式,將事先生產完畢的部件組裝在一起的。但是,鬼工球卻不是這樣。
在擁有那個條件的古代,完全可以選擇價格非常昂貴并且數量相當稀少的象牙作為進行雕刻的原材料,傳承這門手藝的工匠們在時代來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出于動物保護方面的法律要求,因此已經不可能使用象牙來制作鬼工球。所以,他們在那個時代所選擇的原材料,是木料。
在選定了自己所需要使用的木料種類之后,提前準備好一塊保齡球大小的方形木塊,工匠接下來需要使用車床,將這樣一塊四四方方的立方體木料加工成為一個尺寸非常標準的球體。
在得到的球體上面使用鉛筆設計花紋,并且按照自己所設定的花紋進行雕刻,工匠當然還不忘記在球體上面開出直徑不過幾厘米的圓形的小洞。
小洞所擁有的深度并不深,充其量也不過就只是幾毫米而已,工匠接下來需要在自己挖出來的這個小小的圓形淺坑上面花功夫,隨即使得原本沉甸甸的實心球體,能夠被加工成為一里一外、彼此分離的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