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朋引伴,邀約他人和自己一同登上畫舫,不管是在上面飲酒作樂,還是在上面吟詩作畫,又或者是在上面吹拉彈唱,隨便哪種都無所謂,畫舫,給人的感覺就是讓富裕人士游湖享樂,因此才被制作出來的。
只不過,畫舫歸根結底依舊是船舶,并不是真正的建筑物。而只有去掉了前面的那個“畫”字,舫才能成為園林內部特有的建筑物。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園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筑物,供人們游玩設宴、觀賞水景。置身其中,使人有蕩漾于碧波之感,且由于其不具備船舶所擁有的移動能力,因此,舫又稱為不系舟。
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寬約丈余,一般分為船頭、中艙、尾艙三部分。船頭作成敞棚,供賞景用,且有平橋與岸相連,模仿登船的跳板。
中艙略低,是主要的休息、宴飲場所,且艙的兩側開有長窗,游客坐著觀賞時,可擁有寬廣的視野。至于后部的尾艙,一般為兩層,上層狀似樓閣,四面開窗以便游人登高遠眺。
從建筑材料上來看,舫有全部由石料建造而成的個例,又稱石舫。不過,按照常規做法,大多數舫的船體部分為磚石構筑,船上的建筑使用木或磚木混合結構。
古舫裝飾華麗,總體造型虛實得宜,錯落有致,輕盈舒展,為園林中非常重要的觀景、點景建筑。在中國江南園林中,蘇州拙政園的“香洲”、怡園的“畫舫齋”是比較典型的實例。北方園林中的舫,最為著名的則是北京頤和園內的石舫──“清宴舫”。
由于頤和園所擁有的湖,水面非常開闊,因此,在這樣寬敞的空間當中建造建筑物,當然用不著如同蘇州園林一般,追求其小巧精妙。
清宴舫全長三十米,上部的艙樓原是木結構建筑。只不過很可惜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該建筑的木料部分毀于戰火,早已無存。于是,在之后進行復原修建的時候,它被改建成西洋建筑式樣,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也不再是木結構。
頤和園作為留存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后,可以成為皇家園林的代表作的典范,清宴舫的建造自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蘊含了設計者的諸多匠心的。
根據園冶他們當年到頤和園內部去進行實地學習時,教授對他們展開的說法,清宴舫的建造位置選得非常巧妙,從昆明湖上看過去,它很像一艘正從后湖區域開過來的大船,因此在視覺效果上對后湖景區的展開,起著啟示作用。
“就算你向我介紹說,舫這種建筑物在園林景觀當中是相當具有特色的點睛之筆,我也還是不太喜歡它。畢竟,這玩意像船又不是船,完全不知道為什么會有人發明這種四不像的東西。”
對小盤發出的這種質疑表示理解,園冶在當初沒有正式學習之前其實也搞不清楚,為什么中國的造園人會弄出這種用石頭建造而成的、根本就無法開動的船。只不過,她所產生的這種疑問,已經在她于學校里面讀書的那幾年被解開了。
舫這種建筑,在中國園林藝術的意境創造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眾所周知,船在古代的江南,是非常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自莊子說了“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泛不系之舟”后,泛舟而去就成了古代文人隱逸江湖的象征。
仕途失意且對現實生活不滿的文士,常想遁世隱逸,耽樂于山水之間,而他們的逍遙伏游,多半是買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間。所以,舫在園林中,便擁有了隱居的意思,表示園主掛印而去。
因此,在自己家的花園水池里面修建舫這樣的建筑物,園主人大多想要借此表達——“我已經避世隱居,再也不過問政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