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山啊,你瞧好吧,這些上門的人當中,十個里也未必有一個愿意掏這個錢的,大多數是來湊熱鬧罷了,再說先到先得,就看誰膽大了。”
“不能吧。”周老爹不信。“我看著一多半都挺心動的。”
“心動歸心動,最后還是要看行動,村里人除了賣賣自家種的菜什么的都沒正經做過生意,不能確保他們十拿九穩的賺錢,還要讓他們先掏三兩銀子······”別說,要說了解這幫村民的還是要數村長。
周老爹想,不會弄到最后,一個人都沒有,那是不是他們家還能繼續做獨門生意了。
村長看周老爹一眼搖頭道:“最后也不會一個都沒有,總有膽子大的,你且在等等就好了。”
確實讓村長猜著了。
那些動了心的,懷揣著激動的心情回家商議,結果家里人一聽要先掏三兩,立馬就歇了心思。接下來婆媳對罵、妯娌扯皮、夫妻大戰的戲碼,多家輪番上演。
鬧得不得安生之際,就有人忍不住心生埋怨,都是鄉里鄉親,就要三兩咋好意思的!一兩還差不多。
這話傳到周老爹耳里,還生了好大一通氣。還是周默看不過眼開導道:“爹爹,人心不足就是如此的,所以村長伯伯當初出的這個主意好。就算按你原先決定想把價格定成五錢,恐怕還是有人逼問,怎么就不能免費。人啊,最怕就是該談錢的時候談感情。升米恩,斗米仇講的就是如此了。”
周老爹悶了兩天也就釋懷了,他自己無愧于自心就好。
而村里的輿論發酵越來越大,原本打算掏錢的人也跟著遲疑了,都想等等看周家會不會降價。
誰知周家不僅沒降價,又讓村長傳出來一條消息,十五那天周家開鐮秋收,之后就沒時間教手藝了,所以想要買方子的人家限定初十前確定交銀子,過時不侯了。
如此一來,許多人都坐不住了。頭一個上門交錢的,就是山富嬸子。
她有些不太好意思。其實從周家回去當晚,她就跟周山富合計好了。周山富常年在外面跑散活,有些眼界,沒怎么猶豫就表示同意。兩人翻出家里的存銀,打算第二天一早就送到周家的。結果村里為這事鬧開了,都在說周家要價太高太過分,既是回報村里的幫襯,便宜點或者干脆不要錢,教給鄉親們又咋樣?鄉親們還能念他們一聲好。
更有過分的,罵周老爹一家都掉進了錢眼里,枉費當年族里的幫襯,現在說是回報族里,結果是為了賺錢。
山富嬸子覺得這些人真是好賴不分,想占便宜想瘋了。他們家大兒子送去鋪子里學手藝,不說走門路送禮,光是鋪子里都要打三年白工呢,三兩銀子把周家的祖傳方子學到手,受用一輩子不說,就算水塘鎮賣這的人多了,將來有機會也可以去別的城鎮賣。老人不說嗎,只要有門好手藝,走遍天下都不怕!
她心里是亮堂的,之所以遲疑,是怕周家萬一頂不住壓力降了價,那她著急忙慌的頭一個把錢交了,不吃虧么。
好在許氏并沒有提那茬,直接就拿了兩張紙的協議契約出來,給她看,有不明白的就叫來周默給解釋清楚。這還是因為村里流言四起,周默怕后續麻煩,給周老爹出的主意。
其實山富嬸也不懂啥協議不協議的,聽周默解釋說就是接個契保障雙方權益,就覺得周家辦事還挺講究。很愉快的在上面按了手印,然后又約定了教學的時間,山富嬸滿臉帶笑的出了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