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位仁兄拉著整整十五萬人,可不是去沙漠……鬧著玩的。
雖說華國軍伍裝備精良已達冠絕天下的地步,可這自然之偉力嘛,總需保持敬畏。
水源很重要。
再說這茫茫沙漠,上哪去找北匈騎兵?
沒有線索,沒有痕跡。兵書沒用了,情報也沒用了,誰也不能知道敵人的方位。
要做出正確的抉擇,只能依靠精準敏銳的軍事直覺,同時還需要上天的眷顧。
因為弄不好就會“跑偏”白忙活一場。
再一不小心陷進了敵人埋伏圈,更是連小命都難保!
戰爭指揮,的確是一門燒腦的藝術。
這門藝術的殘忍性在于,所承擔的后果并不是賠點錢或者道個歉之類就能解決的。
一旦判斷失誤,付出的代價將是十幾萬將士的性命!
身心俱累的王爺就這樣一直背著身,不愿去看那一張張疲倦、迷茫,又對自己充滿信任的臉。
不過一想起還有一個“倒霉蛋”陪自己同去荒北沙漠跟北匈騎兵“捉迷藏”,秦王殿下心態頓時平和了許多。
這個“倒霉蛋”正是他的皇兄——比自己年長三歲的二皇子寧王殿下。
兩支部隊,秦王領十五萬人馬往東開進,寧王則率五萬人馬西奔。
浩浩蕩蕩,誓要蕩平荒北上的“蠻匪”。
而此刻王爺還在傷神的另一件事情是:自己和皇兄遠征沙漠之際,帝國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元帥楊彥啟就被匆匆召返京都。
無論怎么說來都太過蹊蹺。
其實也無需“遮掩”,自打老皇帝冊立小太子以來,那張龍顏上面就差寫著“削藩”二字了。
比較耐人尋味的是,明面上軍事才能更勝一籌的二皇子寧王殿下只是作為此番北征的右副將軍,分得兵力五萬。
因此當下的煩惱就更加“濃郁”了:
兵權在握,“藏拙“還是“顯鋒”,這是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不賣命是不行的,但鋒芒過剩也是不行的:自古有云“伴君如伴虎”。
稍有不慎,京都那位名動天下的無雙儒帥,就會變成一把寒光閃閃的刀,斬斷這二位“可憐”皇子所有回家的路。
同是儒將風格扮相的秦王殿下并非沒有軍事天分,否則也不會被委以重任。
但他遠沒有自負到認為自己可以挑戰那位帝國第一名帥的程度。
峣山一役以來,再愚蠢的指揮官也不會笨到去嘗試質疑那位大元帥的能力和手段。
“果然還是瞞不過那一位的眼睛嗎……”
秦王背對眾人久久不語。
士兵們看著將領們,將領們看著王爺,王爺則看著夜空。大家都不說話了。他們明白:現在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一番窒息沉默。
既然圣意不可妄自揣測,那就先奉旨行事吧。當下得找到北匈騎兵的老巢再說!
直覺也告訴自己,敵人一定就在附近!
王爺突地轉過頭來,收起了背身時的愁容,一振雄風爽朗大笑道:
“倍道前進,直抵虜廷!”
“肅清沙漠,在此一舉!”
沒有人再提問,因為他們已經從王爺的臉上看到了一種絕對的自信,這種自信瞬間感染了整支軍隊。
于是,十五萬大軍又士氣大振、枕戈待旦,再次堅定了出發時的信念。沒有猶豫,沒有動搖。因為他們相信,無論如何困難,王爺一定是有辦法的,王爺一定是對的。
出征在即!
上下同欲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