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看孩子進去了,方才道:“儒家或有問題,但路有何錯,寧先生實在荒謬。”
兩人一面說,一面離開了屋子,往外頭的街道、田野散步過去,寧毅說道:“何先生上午講了禮記中的禮運,說了孔子、老子,說了大同之世。何先生認為,孔子老子二人,是圣人,還是偉人?”
“至圣先師,自然是圣人。”
“我倒覺得該是偉人。”寧毅笑著搖頭。
“那倒要問問,何謂圣人,何謂偉人。”
“圣人,天降之人,言出法隨,萬世之師,與我們是兩個層次上的存在。他們說的話,便是真理,必然正確。而偉人,世界居于困境之中,不屈不饒,以智慧尋求出路,對這世道的發展有大貢獻者,是為偉人。何先生,你真的相信,他們跟我們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寧毅說完,搖了搖頭,“我不覺得,哪有什么神仙圣人,他們就是兩個普通人而已,但無疑做了偉大的探索。”
這些事情對于何文來說,極不好回應,本想開口諷刺一句“你又如何能肯定”,終于也只是搖搖頭,寧毅已經再度開口了:“老子孔子,居于戰國、春秋時期,其時人們才從原始蒙昧的狀態里出來,人與人開始交匯,思想開始碰撞,天下大亂了。那個時代,輪子都還造得不好,文字剛剛脫離甲骨,開始使用木簡。對著這樣的亂世,所有人都開始尋找一條道路,遂有百家爭鳴,優勝劣汰。至于周朝、夏朝,再往前的上古之世,連文字記錄都沒有,人們處于亂世,幻想著過去一切都好。真的好不好,當然難說……”
“找路的過程里,老子和孔子自然是佼佼者。在這之前沒有文字,甚至對于過去的傳說都不盡不實,大家都在看這個世界,老子書道德五千言,今日何先生在課上也曾經提起,我也很喜歡。‘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何先生,可以看出,老子最為推崇的社會狀態,或者說人之狀態,是合乎大道的,不能合乎大道,于是求諸于德,失德后仁,失仁后義,義都沒有了,只能求諸于禮,求諸于禮時,天下要大亂了。當時的禮,其實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律法,禮是當做之事,義是你自己認同之事,何先生,這樣粗解一下,可不可以?”
何文想想:“也能說通。”
“老子最大的貢獻,在于他在一個幾乎沒有文化基礎的社會上,說明白了什么是完美的社會。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與失道而后德這些,也可互相呼應,老子說了世間變壞的端倪,說了世道的層次,道德仁義禮,那時候的人愿意相信,遠古時候,人們的生活是合于大道、無憂無慮的,當然,這些我們不與老子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