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人南下露出端倪,太子君武離開臨安,率各路大軍趕赴前線,在長江以北筑起了一道鋼鐵長城,往北的視線,便一直是士子們關心的焦點。但對于西南,仍有許多人抱持著警惕,西南未曾開戰之前,儒士之間對于龍其飛等人的事跡便有著宣傳,等到西南戰危,龍其飛抵京,這一撥人立即便吸引了大量的眼球。
對于這些人臨陣脫逃的質疑或許也有,但終究相距太遠,局勢危亡之時又需要英雄,對于這些人的宣傳,大都是正面的。李顯農在西南遭到質疑被抓后,儒生們說服莽山尼族起兵對抗黑旗軍的事跡,在眾人口中也大都成了龍其飛的運籌帷幄。面對著黑旗軍這樣的野蠻魔頭,能夠做到這些事情已是不易,畢竟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悲壯,也是能夠讓人感到認同的。
這一程三千里的趕路,龍其飛在惴惴不安與高強度的奔走中瘦了一圈,抵達臨安后,形銷骨立,嘴角滿是上火的燎泡。抵京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所有認識的儒生下跪,黑旗勢大,他有辱使命,只能返京向朝廷呈情,請求對西南更多的重視和援助。
這等大儒心系家國,向眾人下跪請罪的事情,立刻在京城傳為佳話,此后幾日,龍其飛與眾人來回奔走,不斷地往朝中大臣們的府上求告,同時也請求了京中眾多賢人的幫忙。他陳述著西南的重要性,陳述著黑旗軍的狼子野心,不斷向朝中示警,述說著西南不能丟,丟西南則亡天下的道理,在十余天的時間里,便掀起了一股大的愛國熱潮。
眾多京中大員過來請他赴宴,甚至長公主府中的管事都來請他過府商議、了解西南的具體情況,一場場的詩會向他發出了邀約,各種名士登門拜會、絡繹不絕……這期間,他二度拜訪了曾經促使他西去的樞密使秦會之秦大人,然而在朝堂的失利后,秦檜已經無力也無心再度推動對西南的征討,而即便京中的眾多大員、名流都對他表示了極度的重視和尊敬,對于出兵西南這件大事,卻沒有幾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愿意做出努力來。
這天深夜,清漪巷口,大紅燈籠高高的張掛,巷道中的青樓楚館、戲院茶肆仍未降下熱情,這是臨安城中熱鬧的社交口之一,一家名叫“四海社”的客棧大堂中,仍舊聚集了許多前來此地的名士與書生,四海社前方便是一所青樓,即便是青樓上方的窗戶間,也有些人一面聽曲,一面注意著下方的情況。
終于,一輛馬車從街口進來了,在四海社的門前停下,身材干瘦、發絲半白、目光泛紅卻依然熱烈的龍其飛從馬車上下來了,他的年紀才過四十,一個多月的趕路中,各種擔憂叢生,心火煎熬,令得頭發都白了一半,但也是這樣的樣貌,令得眾人更加的尊重于他。離開馬車的他一手拄著木杖,艱難地站定,暗紅的雙唇緊抿,臉上帶著憤怒,眾人圍上來,他只是一言不發,一面拱手,一面朝客棧里走去。
出兵西南是決定一個國家方向的、復雜的決定,十余天的時間沒有結果,他認識到是聲勢還不夠浩大,還不夠促使如秦大人、長公主等大人們做出決定,然而書生、京中有識之士們終究是站在自己一邊的,于是這天晚上,他前去明堂拜會曾經有過一次面談的李頻李德新。
李德新的報紙如今在京中影響巨大,但這些時日以來,對于龍其飛的回京,他的報紙上只有一些不咸不淡的陳述性的報導。龍其飛心有不滿,又覺得,或許是自己對他表示的尊重不夠,這才親自上門,希望對方能夠意識到西南的重要性,以國事為重,多多推動捍衛西南的輿論。
然而李德新拒絕了他的請求。
此時回到客棧,眾人詢問起雙方商議的結果,龍其飛只是朝著里頭走,待到穿過了大堂,才將木杖柱在了地上,片刻,說出一句:“李德新……沽名釣譽之輩……”
話語憤懣,卻是擲地有聲,廳堂中的眾人愣了愣,隨后開始低聲交談起來,有人追上來繼續問,龍其飛不再說話,往房間那頭回去。待到回到了房間,隨他上京的名妓盧果兒過來安慰他,他沉默著并不說話,眼中殷紅愈甚。
“老爺,這是今天遞帖子過來的大人們的名單……老爺,天下之事,本就難之又難,你不要為了這些人,傷了自己的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