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的話,既暴露出了野心,也帶著對如今大漢的嘲諷。
更表明了當今各諸侯,對漢國普遍看法。
堂堂天子,卻在短短幾十年前,淪落到與當年的臣子平起平坐,僅剩一郡之地。
八十年前,諸侯紛紛裂土,大漢天子自降罪己詔,不再領天子之位。
之后短短不到十年時間,遼衛燕紛紛自立。
本還坐擁一州之地的大漢,最終只剩下兩郡。
當時周商崛起,擅自稱帝,威脅大漢相帝之位。
大漢莫敢不從,在那場相帝的風波中,受盡屈辱,最后落得個自去帝號的下場。
肖明所言,無不在告訴奚政:陳年往事,俱往矣,如今你也不過是區區郡王!
那天子之后的身份,以及曾經大漢的強大,只會讓如今的漢國更具侮辱!
奚政卻絲毫不被這些話語影響,只是輕輕笑道:“有些東西,是他的總是他的,就如那半個遼東一般。”
孤不過短短半載,滅烏桓,收上谷、敗建奴,復遼東。
大漢之疆土已至關外,大漢兵威已扣樂浪。
這些疆土,本就屬于大漢,如今將會在孤的帶領下一步步收回。
而你燕國,則是大漢的下一個目標!
這話語間,直白地暴露了奚政的雄心壯志,沒有絲毫隱晦。
你燕王所擔心的、猜測的不錯,孤下一個針對的,就是你燕國!
也不怕現在就告訴你,燕國就洗干凈脖子,迎接漢劍罷!
一側的遼王感覺不對勁,連忙道:“這不是商討對胡事宜嘛,怎么自家人還斗起……”
話還沒說完,遼王就被奚政和肖明的目光給瞪了回去。
這里沒有你們二王說話的余地!
肖明心中陰冷,卻是沒有其他反駁的話。
畢竟奚政已經把話說到這種程度,他若再反駁,這會盟就沒有再進行下去的必要了。
按燕國大臣們的建議,能不與漢國直接起沖突便更好。
正如這場會盟所言那般,燕國是想以大義,將禍水北引,而他們繼續行那坐山觀虎斗之事。
本來肖明并不同意,但燕國群臣寸步不讓,他也只能妥協。
可行外交之事,讓漢國四面受敵!
這是相國楊清平給他的建議。
念及于此,肖明冷哼一聲,也不在這件事上糾纏。
他干脆道:“遼王所言極是,那便讓你來宣布會盟開始吧。”
這句話說出,代表著肖明的讓步,這最初的交鋒,還是以奚政的勝利而告終。
不過大家都清楚,這不過是一些口舌之爭,于整個漁陽之會而言,只是開胃小菜而已。
也不知是太陽曬的,還是被剛才二人交鋒所緊張的。
遼王顫顫巍巍地率先走上點將臺,額間和鼻尖不停地冒汗。
在擦拭了好幾次后,他才走到早就準備好的仗高座匾前,將其遮蓋的紅布扯下。
座匾是以整塊大理石打造而成,上面刻著“漁陽之會”幾個燙金大字。
隨著紅布扯下,也宣示著這場會盟的正式開始。
肖明作為東道主,自然是落于主位。
本來這種場合,接下來的位次該以年年齡論之。
遼衛二王自然不敢自襯身份,直接識趣地將左一的位置讓給了奚政。
四王之間,以遼王最為中庸,且不想惹事。
所以在位次之上,他也沒有和衛王相爭,自覺地來到了末座。
這等舉動,彰顯著弱國的無奈,以及遼王的怯懦的性格。
但也不得不說,也唯有這般,才能保住弱小的遼國。
那原本不知天高地厚的衛王,這次出發前,被朝臣們千叮嚀萬囑咐,來到這會盟之后也沒有犯錯。
但相比衛王,他便不太識趣,與奚政肖明在這座位問題上糾纏不過,便直接去了右首的位置。
若將遼王換做他人,恐怕免不得又是一場爭斗。
四王各自落座,肖明大手一揮,一眾侍女出現,將酒肉端了上來。
“諸位不妨先嘗嘗我大燕的美食。”
遼、衛二王點頭應是,卻沒有一個敢動筷子,也沒人敢去碰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