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1985年便出現了虧損。
同時其主腦經營思想存在嚴重分歧,1986年后,施南生辭職,徐克和曾志偉也脫離「新藝城」,高志森轉投「德寶」,麥嘉跳槽「寶禾」。
「新藝城」高層的分崩離析,致使其在1988年后淡出香港影壇。「新藝城」的衰亡,再次證明了在娛樂業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電影工業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而趨于多元化、靈活化,那種「大而全」的大廠體制已經落伍,一經出現便注定了最終將被淘汰的結局。
同時「新藝城」的結束也嚴重影響了「金公主」的片源。
八十年代后期,新寶院線的建立,是這一時期香港電影格局變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80年代中后期,香港影片由于質量穩定、類型多樣而在臺灣、韓國及其他東南亞地區熱銷。
如80年代后期臺灣的十大華語賣座片中,十之八九為港產片,這種狀況吸引了以臺灣資金為主的海外資本。
但在當時穩定的院線制營銷秩序面前,這些海外資本缺少進人香港影視的暢通渠道,尤其是在「新藝城」、「嘉禾」的強盛時期,外資只能偶爾通過香港的獨立制片公司投資港片,無法獲得香港的一線明星的加盟,更拿不到重要的拍片檔期。
一些精明的香港院線商看到了這股涌動的海外資金,1988年,與雷覺坤合股經營金公主院線的陳榮美和馮秉仲又自辦了脫離「金公主」之外的新寶院線。
「新寶」開始主要作為中介人,為涌入的外資和香港的獨立制片公司之間搭橋牽線,合作制片,成片除在新寶院線上映外,還可由投資者帶回其本土市場獲利。
由于「新寶」的出現,臺灣等地的外資順利地進人了香港影市。「在90年代初,香港影市的主要投資者,已不再是往日呼風喚雨的「金公主」、「德寶」、「嘉禾」等院線老板,而是臺灣的「八大片商「」。
外資的大量涌人,無疑打破了原來穩定而成熟的香港電影投資環境,制片公司與院線的合作出現了新的變數,而「衛星制」制片模式也因此而出現解體的趨勢。
占據霸主之外的時間越來越久,嘉禾現在的經營方式開始慢慢變得老舊。
這自然就要受到新公司的沖擊。
就目前而言,何勁的華仁影視便是最具有威脅的公司。
雖然華仁影視的電影多在嘉禾影院上映。
但因為其他各種原因,兩方的關系并不僅限于合作關系,更多的還是競爭關系。
還是那種,嘉禾一不小心就會被華仁沖下霸主位置的競爭。
可以說,目前的華仁資金充足、旗下大牌明星、導演云集,相比嘉禾,僅僅差的是一條院線而已。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何勁、劉德華、古天樂三位擁有票房號召力的大明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嘉禾。
現在的嘉禾,元彪票房號召力不在,洪金寶轉向幕后,只有成龍一人抗著嘉禾。
而華仁這邊的三人,何勁是是樂轉影,龐大的粉絲基礎讓他票房號召力直逼成龍。
劉德華雖然沒有簽約華仁,但他的天幕與華仁的合作越來越多,幾乎已經相當于華仁影視的衛星。
另外再有古惑仔系列榜身,經過電視劇神雕俠侶紅遍東南亞的古天樂。
在明星陣容上,華仁已然超過嘉禾。
至于導演,杜琪峰、陳金輝倆人憑借速度與激情系列跟古惑仔系列已然是香江新晉票房保證的大導演。
就算沒有院線的加持,憑著強大資金以及明星、導演陣容的支持,直接讓華仁虎視眈眈的盯著嘉禾。
要知道,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這段時間,明星效應是最強烈的一段時間。
很多影迷看電影都是沖明星去的。
嘉禾這兩年一直在培養趙文卓,目的就是讓他成為一線巨星,用來替代洪金寶與元彪的空缺。
但趙文卓一直提不上來。
而華仁則已經有多個一線。
如此情況下,嘉禾肯定會著急。
因此,何勁非常懷疑,這次的事件可能會是嘉禾在后面搞鬼。
而且,何勁的華仁影視最近在方成的帶領下,正在與香江的一些獨立影院接觸,想打造自己的院線。
這肯定不可避免的觸發到了嘉禾的神經。
為您提供大神如木如諸的《我是第五天王》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查看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保存好書簽!
第五百八十章有幕后黑手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