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嘆道:“公瑾以弱勝強,獲取如此大勝,實非易事!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何況戰損比率如此懸殊!公瑾勿要自責,我已率領三萬大軍到此,接下來徹底擊敗曹軍,奪取荊州,還需公瑾多多籌謀呢。”
周瑜道:“我料曹操知曉主公到來,必會率兵撤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朝中不滿之人必定極多。值此大軍新敗之際,曹操必會擔心中原不穩,故而定不敢久留荊州,多半會率領主力返回許都,荊州只會派遣偏師把守。主公若想奪取荊州,此時便不可逼迫曹操過甚,以免他留下重兵防守江陵。當放緩腳步,收攝爪牙,待曹軍懈怠,大軍再以雷霆一擊,一舉拿下荊州,全據長江天險。如此方是上策。”
孫權聞言,點了頭,道:“公瑾深謀遠略,一切便依你所言。”
隨后,孫權看了看左右,忽然問道:“為何不見子敬?”
周瑜頓了一下,道:“當日子敬被諸葛亮鼓動,率領少量船只趁霧前往曹營,被曹軍擊敗,子敬與諸葛亮都下落不明。我幾番尋找,又詢問了投降的曹軍,都找不到二人下落。恐怕……,是遭遇了意外。”
孫權嘆道:“子敬敦厚長者,又有遠謀,若遭逢意外,誠為可惜。”
周瑜也低頭哀思不已,孫權嗟嘆了一陣,又道:“荊州降卒可用否?”
周瑜道:“荊州降卒多是蔡氏舊部,如今蔡氏全族幾乎都在我掌控之中,主公可將蔡氏宗族送往柴桑安置,以其族中領兵者為副將,再從親信將領中擇選智勇之人為主將,必可在短期內掌握這支降兵。”
孫權道:“既如此,便將荊州降兵分為三營,每營五千人。呂蒙、甘寧、潘章各領一營,蔡中、蔡勛、蔡林等人為副將。眾將要加緊練兵,以備調用。”
呂蒙、甘寧、潘章大喜,均起身應諾,當即領了兵符,前去掌控軍隊去了。
孫權又道:“公瑾見過劉備么?此人如何?”
周瑜道:“劉備,梟雄也!今雖困窘,卻絕非久居人下之人。他日一旦得志,必為江東大患。宜早圖之。”
孫權遲疑道:“方今兩家結盟,共抗曹操,若是突然翻臉,恐天下人恥笑。”
周瑜道:“即便不殺他,也要早做防備,以免他趁機壯大。今曹軍敗走,大戰稍息,主公可邀劉備來此相見,一來可以觀其言行,一來商議繼續進兵之事。劉備若是不來,必有異心,可趁機起兵吞之。劉備若來,也可趁機軟禁在我軍中,然后以其名義驅使其麾下將士為我所用。”
孫權笑道:“此計甚妙!可速行之。”
于是孫權當即修書一封,命人送往夏口,邀劉備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