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遲疑道:“我軍先出兵攻打夏口,如今戰敗求和,劉賢能夠應允嗎?”
諸葛瑾道:“總要試上一試,看劉賢如何說,再做決定。”
孫權聞言,點頭道:“既然如此,便請子瑜往對岸走一趟吧。”
諸葛瑾領命,當即駕一艘小船來到夏口求見。劉賢聞聽諸葛瑾到來,當下對龐統道:“說客來了!”于是傳令請諸葛瑾進來。
不多時,諸葛瑾進帳,見禮完畢,就聽劉賢道:“孫權派你前來,是來下戰書,還是來求和的?”
諸葛瑾道:“我此來是為兩家結好。劉將軍與我家主公乃是姻親,算起來都是一家人。如今刀兵相見,實是不該。還請劉將軍念在兩家之親,又同有曹操、劉備這兩個大敵,顧全大局,罷兵息戰。從此兩家和好,軍民俱安,豈不是好?”
劉賢聞言,仍不住冷笑道:“子瑜先生真是好口才!按你的說法,他孫權想戰就戰,想和就和,真把我荊州十萬大軍當做小孩兒一般戲弄嗎?你現在叫我顧全大局!他孫權襲擊江夏之時,為何不想想大局?”
諸葛瑾聞言心內一陣尷尬,面上卻強撐著道:“那么劉將軍要如何才肯罷兵呢?須知我江東尚有六萬精兵,上下一心,足可憑江固守。我家主公之所以派我來求和,只是不想我兩家征戰糾纏下去,反被曹操、劉備坐收漁翁之利。”
劉賢點頭道:“此言雖有些道理!但孫權背信棄義,在我進攻襄樊之時突然發動襲擊,此舉實是人神共憤,必須予以懲戒。你回去告訴孫權,就說武昌、蘄春本屬江夏,乃是我荊州土地,叫他撤軍回揚州去,將土地城池交還給我。從此荊州、揚州井水不犯河水。若能如此,兩家便可罷兵。”
諸葛瑾聞言道:“這如何可以?土地乃國家之本,豈可輕易送與他人?劉將軍此言,實是強人所難了。”
劉賢道:“武昌、蘄春本就是我荊州之地,我拿回來是名正言順,怎么強人所難了?況且孫權既然戰敗求和,難道不該展現出一點誠意嗎?”
諸葛瑾聞言,雙眼精光閃爍地看著劉賢道:“劉將軍,當年你困守荊南,被劉備逼迫甚急,若非我家主公同意與你結盟,又將親妹嫁你,你如何能有今日?武昌、蘄春乃是我軍從黃祖手中奪來,卻不是取自劉將軍之手!還請劉將軍不要以故主自居。”
劉賢點頭道:“看來我們今天是話不投機了,既然如此,子瑜先生請回去叫孫權整軍備戰,來日我們再次決戰沙場,各自努力吧!”
諸葛瑾面色一變,咬了咬牙,道:“劉將軍何必如此咄咄逼人?雖然將軍眼下占了上風,但卻未必能夠長久!劉將軍可不要忘了,曹仁還在襄樊之地虎視眈眈呢。此外,巴東張飛也早有出兵東下,襲擊荊州,救出關羽之意。如今將軍與北方曹操,益州劉備都屬敵對,放眼天下,只有我江東一個盟友。將軍真要與我軍死戰,徒然失去唯一的強援嗎?”
劉賢聞言笑道:“似孫權這樣背后捅刀子的盟友不要也罷!況且說到強援,方今天下諸侯,除去遼東公孫家表面歸附曹操,馬超、韓遂、張魯相互聲援之外,其他如曹操、劉備等人哪個不是四面皆敵?多你我兩家也不算什么。”
諸葛瑾聞言,一字一頓地道:“倘若我江東上表曹操,表示歸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