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獲得朝廷通令嘉獎的同時,更是連升兩級,
直接被擢升為正四品的荊襄轉運使,并繼續兼領襄川知府之職。
可謂是一步登天。
這就讓呂文忠的心里更苦了。
要知道荊襄轉運使不僅執掌荊襄一地的財政、運輸大權,
還兼有督察地方官吏民情、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
乃是荊襄地區文官中足以排進前三的人物。
雖然論品級還要低于他這個襄川節度使,但要論權柄卻隱隱還要在他之上。
尤其對方還掌管這軍需供應這一塊,
以后他手下大軍的軍需糧餉,器械供應等等方面都要仰仗對方,
說是他以及他手下數萬大軍的管家婆婆也不為過。
可以說一下子就完成了從他的下官到他的半個上官的飛躍。
偏偏對方在升官的同事還繼續兼領襄川知府之職,
以后還要繼續跟他擠在同一座城里辦公,抬頭不見低頭見,這不是惡心人嗎?
這朝廷的制衡之意表現的也太直白了點吧?
而且做同樣的事,
憑什么我頂缸,他酬功?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
要是再算上雖然沒有升官提爵,
卻藉此一事徹底名揚天下,
一舉完成了從普通士子到天下聞名的大才子華麗轉變的李長青,
他這心里就更不平衡了。
……
此時的李玄也已經充分感受到了成名的好處。
之前送宅子,送仆人,走到哪里都有人表達善意這些還都是小兒科,
現在就連老天爺都上趕著送他好處,
每天哪怕什么都不做,文氣修為自己就噌噌地往上漲。
而這些都是他那些鳴世詩詞帶來的好處。
不得不說,這方世界對于他這種文人來說真不是一般的友好,
詩詞文章鳴世不但能夠引發天人交感,讓作者充分享受一把人前顯圣的快感。
甚至事后還有源源不斷的隱性福利贈送。
因為此世的文道大運和文道修士的個人修行是彼此交互,相輔相成的。
每多一首鳴世級的詩詞文章,
就相當于給天下讀書人新鋪出了一條修行入道的文路,
也給那些已經入道的文士們多一份參照和選擇。
相應的,這天地間的文道大運也就會隨之壯大幾分。
而作為這一切的源頭,鳴世詩詞文章的作者也會隨之獲得文道大運的反饋,
具體的體現就是自身文氣的積累和提升速度會遠超常人。
作品的傳播度越廣,影響力越大,
提升的幅度也就越驚人。
就以李玄自身為例,
之前他十年寒窗,讀書萬卷,才好不容易蘊生出一絲文氣破鏡入道。
然而他的修行就進入了快車道。
幾乎每詩詞鳴世一次,他的文氣修為就要跟著提升一次。
襄川城外一首將軍令,讓他文入八品。
襄川城中一首結客少年場行,讓他八品圓滿。
鐵云峰上一首登山,讓他文氣修為再進一步,就此跨入七品。
……
別的入道文士往往需要多年修心養氣才有可能邁入的境界,
在他這里卻像是芝麻開花一樣節節攀升,
根本看不出瓶頸可言。
本以為他不作詩了,提升速度應該會慢下來了吧?
沒想到隨著自己名聲的傳開,幾首鳴世詩詞傳遍天下,文道氣運源源不斷地反饋而來,
他的提升速度竟然并沒有就此放緩的意思,
這才沒過多久,
他就又七品圓滿,
距離文氣六品這個大儒門檻就只有一步之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