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進入冬季,小寒已過,大寒卻還在前頭等著,嶺南雖然地處南方,冬季依然濕冷。
剛剛下過一場薄雪,道上行人很是稀少。
晌午時分,沿著官道,一輛馬車正由西向東緩緩行駛著,車廂內坐著一老一少,老者是位青袍文士,手邊搭著把拐杖,面色姜黃,正在閉目養神,少年八九歲,神清目朗,睡意全無,不時挑簾看向窗外。
二人正是從小漁村一路輾轉而來的李藥石師徒。
嶺南有三州,青州,泉州,云州。
此刻,他們早已離開泉州,進入云州地界了。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進入云州地界后,孫藥仙忽然舊疾復發,病情竟是一日重過一日。
原來,早些年間,孫藥仙采藥時曾跌落山崖,摔斷了腿,傷及臟腑;所幸命不該絕,被一趕山獵戶所救,背回家中,細心調養之下,緩過一口氣來。
可惜獵戶也只懂得一些粗淺醫理,用些普通草藥,治療得不甚徹底;等孫藥仙一個月后清醒過來,已經錯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縱使醫術再高妙,卻已無力回天,成了瘸子,腹內也留下了些暗疾。
孫藥仙本性豁達,心想自己這次能大難不死已屬萬幸,又豈能貪心不足,得隴望蜀。
于是一年后,待身體完全康復,便拜謝過老獵戶的救命之恩,開始遍走各地,云游四方,每到一處,盡采當地奇藥異草,收集整理,編撰他的《本草綱要》,以完成心中的“宏圖偉志”。
“師傅,該吃藥了。”
李藥石摸出一個白玉瓷瓶,撥開瓶塞,倒出一粒紫紅色的藥丸,放入師傅口中,又取過水壺,給師傅喂了一口水。
看著師傅姜黃的面容,日漸消瘦的身體,心里一陣陣難過。
自從家中遭難,親人遇害,自己亡命于江湖,多虧師傅相救,傳藝授業,寵愛有加,二人名為師徒,卻情若父子;如今師傅惡疾纏身,自己卻束手無策,焦慮、彷徨、自怨自艾,一時間心里五味雜陳。
這些天他一直在研究師傅的病情,也嘗試了多種藥方,卻收效甚微。
他的醫術都是師傅所授,師傅都無良方,他又能有什么好的辦法。
盡管他天分極高,幾乎盡得師傅真傳,可畢竟年歲尚淺,經驗不足,還需歷練。
“師傅,我們這是要去那?”
“慈恩寺”
“為什么要去慈恩寺?”
“去找智賢大師,也只有他能治師傅的暗疾了。”
馬車搖搖晃晃地往前走了一個時辰左右,離開官道,駛入了一條南向去的岔道。
岔道比起官道窄了許多,彎彎曲曲,穿林過橋,一路逶迤向上,隱隱朝著一座小青山而去。
大約又走了五里多地,終于來到小青山腳下,馬車穩穩停了下來,車夫從車轅上跳下,一打車簾,道:“客爺,慈恩寺到了!”
慈恩寺正是師徒二人此行的目的地。
十多年前,孫藥仙云游到此,就寄宿在慈恩寺,和寺中的智賢禪師志趣相投,談醫論藥,相交莫逆。
這次遠道投奔而來,一來是向智賢禪師求醫問藥,二來也是為了躲開賊人的追蹤。
慈恩寺就建在小青山之上,小青山倒不是很高,百十米左右。后面還有重山無數,山勢高大,千峰萬障,正是云州著名的云夢山脈。
小青山前緩后峭,從山門開始,拾級而上,山中建有五六層院落,足見寺中香火鼎盛。
打發走車夫,李藥石攙著師傅來到山門前,只見師傅從懷中摸出一顆暗紅色念珠,遞給看門的一個小和尚
“煩請師傅將此物交給智賢禪師,就說故人到訪。”
小和尚雙手合十一禮,轉身朝山上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