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時空坎貝爾1905年12月才當選首相,1908年4月就見了上帝,實際執政時間還不到兩年。
這么短的時間,顯然是不可能完成改革計劃,然而歷史對他的評價仍然不低。
因為蝴蝶效應的緣故,迫于國內經濟下滑、社會矛盾加劇的影響,英國社會各界意識到了必須要進行改革,坎貝爾這位改革派領袖1902年就當選了。
提前三年當選,就意味著改革派多了三年時間。對一個國家來說,“三年時間”似乎并不長,卻能改變很多事。
不列顛的底子還是很厚的,一旦解決了內部矛盾,將殖民地整合了起來,仍然有非常大的潛力。
現成的例子擺在眼前,弗朗茨也不能保證英國人不效仿。
萬一英國人受到了刺激,跟著神羅玩兒分封,將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地區徹底吃下去,那又是一個妥妥的世界帝國。
有這么大的支撐盤在,縱使在霸權爭奪中失利,不列顛仍然是一個頂尖大國。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英格蘭人口不足,一時半會兒消化不了這么大的地盤。要不然弗朗茨也只能提前動手了。
……
腓特烈:“父親,這是內閣起草的新經濟建設計劃。在之前五年計劃的基礎上,新增了西部經濟振興計劃,準備斥重資打造魯爾工業區。
我研究過了,魯爾地區確實適合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不僅交通便利,更是緊臨原材料產地。
一旦發展起來,就是帝國西部的工業中心。對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最重要的是帝國的重工業太過分散了。受限于工業原材料,全國上下都有十幾個重工業中心,卻沒有一個真正的核心。
在帝國發展起來前,這樣的分散布局,能夠增加國家的安全性,自然不能算錯。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在歐洲大陸上我們已經沒有了敵人,完全搞一個核心出來,進一步推動國內經濟的發展。”
“振興西部經濟”,如果是在之前,這就是一個笑話。
要知道歐洲大陸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西歐經濟最發達,中歐其次,北歐、南歐再次之,東歐經濟一直墊底。
不過這一情況,從神圣羅馬帝國復興就開始,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東歐經濟仍然墊底,北歐的變化也不大,西歐的經濟在近年來卻是山河日下,反倒是中南歐地區成為了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當然,南歐的經濟發達也只是部分地區發達。意大利地區的經濟仍然沒有大的起色,西班牙就更別說了。
他們究竟算南歐國家,還是算西歐國家,這個問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把他們放在南歐會拉低經濟平均線,放在西歐還能往上拉幾個點。
主要原因還是戰爭的鍋,一場歐陸戰爭打廢了法蘭西這棵頂梁柱,包括神羅西部的領土也因為戰爭損失慘重。
至于不列顛,都不是大陸國家,自然不能算了。為了排擠英國人,神羅的無論是政府公文,還是廣播報刊,都默契的把不列顛扔出了歐洲。
歐陸戰爭結束后,維也納政府就開啟了西部重建計劃。僅僅只是重建,還談不上進一步發展。
尤其是新獲得地區的領土,受限于人口數量,當地的經濟一直沒有太大的起色,成為了拖后腿的地區。
為了改變這一切,維也納政府也不是沒有進行努力。只不過之前,主要忙著恢復戰后的基礎設施。
至于發展經濟,怎么也得先要有人。盡管神圣羅馬帝國的人口不少,可架不住帝國實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