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了,“重點項目”也就多了。相比之下,重建中的西部地區,在帝國的經濟戰略中地位并不高。
既比不上非洲環線鐵路,也比不上中東的石油化工產業鏈,更比不上本土的汽車、航空工業。
經濟戰略不高,又缺乏人口的西部地區,能夠獲得的資源傾斜自然有限。
鼓勵移民是不現實的,搶人的地方多得去了。地處邊界的西部領土,根本就沒有競爭力。
在普通民眾看來,跑到西部和法國人做鄰居,本身就是一大挑戰,誰不知道什么時候又打了起來。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維也納政府的鍋。刻意壓制了對法蘭西國內情況的報道,就算是偶爾有報紙刊登,那也是輕描淡寫。
普通人根本就不知道,昔日牛逼哄哄的法蘭西帝國,現在是拔了毛的鳳凰。
新官上任三把火,迫于前任政府的豐功偉績,新任內閣也不敢輕易改弦易轍。這一憋了就是好幾年,到了現在才找到機會。
神圣羅馬帝國的重工業分布確實太分散了。不是弗朗茨不想集中,而是根本就集中不了。
適合發展重工業的地區不少,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先天上就限制了發展上限。
以鋼鐵產業為例,年產百萬噸的鋼鐵中心,神羅就有七個;年產五十萬噸的地區,那就更多了;然而這么多鋼鐵中心,年產五百萬噸的卻是一個都沒有。
在這個年代,這樣的產能還能夠拿得出手。要是擱在后世,隨便一個鄉鎮企業都能夠秒殺。
不是鋼鐵企業不努力,實在是自然條件限制太過厲害。提高了產能,成本也跟著上去了,很多鋼鐵中心實際上已經發展到了現有科技的極限。
以神圣羅馬帝國的發展情況來看,每年2878萬噸的鋼鐵產能,明顯是不能滿足需求的。
根據經濟專家們的預測,在未來的二十年內,神圣羅馬帝國對鋼鐵的需求量將增加到5000萬噸。
理論上來說,將神羅所有鋼鐵中心的潛力都挖掘出來,就能夠滿足需求,用不著繼續擴建。
顯然,理論僅僅只是理論。社會在不斷發展,對鋼鐵的需求量也是與日俱增。
現在的5000萬噸需求預測,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畢竟,神圣羅馬帝國實在是太大了,潛在的需求難以想象。
以前世的經驗來看,只要神羅不沒落,未來的鋼鐵需求量肯定要用億做單位,無非是時間的問題。
不過未來始終都是未來,做人還是要著眼于眼下。接過了文件,初略的看了一遍之后,弗朗茨緩緩說道:“這份計劃,太過激進了。
我不懷疑魯爾區能夠建立一個年產千萬噸的鋼鐵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真正能夠決定產能的是經濟市場,而不應該是政府。
現在的世界經濟確實一片火熱,但是不要忘了英國經濟已經出現了問題。倫敦政府這個時候正在搞改革,如果退出自由貿易體系呢?
一旦英國人采取貿易壁壘,接下來要跟風的國家絕對不在少數,我們的外貿出口勢必要受到影響。
就算是因此爆發經濟危機,我都不會感到奇怪。短期內市場對鋼鐵的需求量,還有那么大么?
如果運氣不好,幾年后我們的鋼鐵中心投產,恰好趕上了新一輪的經濟危機,那么又該怎么辦?”
不是弗朗茨保守,實在是資本主義經濟世界的經濟危機,已經是多如牛毛。從以往的規律來看,差不多就是十年一次。
距離上一次經濟危機已經好幾年了,現在開始建設鋼鐵中心,投產的時候就算是沒有趕上危機,那也進入到了危機倒計時。
海量的產能過剩爆發,國內的鋼鐵產業絕對是哀嚎一片,不知道要折騰死多少產業。
最悲劇的是神羅的鋼鐵產業,不是是政府投資、就是皇室財團控股,民間資本很少碰這些高投入、長周期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