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吃是肯定餓不死的,但這個俸祿也只能保證他們不被餓死。
往后呢?還有許多亂七八糟的事情,家中瑣事,上孝高堂,下養子孫。
而一石糧的價格,也不過是千八百貫寶鈔罷了,這還是隨著寶鈔的購買力回升,邊疆地區的官員還好。
哪里的糧價,相對穩定,能達到朝廷定價的最高標準。而江南呢?這里可是整個大明的產糧重地,隨著紅薯,玉米,土豆的出現,直接導致糧價瘋狂走低。
糧食便宜了,官員們以糧食計算俸祿,變相的俸祿也變低了。
方世玉提倡低物價,高收入,控制低收入高物價的出現,影響國計民生,而最后整個大明帝國,只有官員是低收入,高物價的群體。
糧食連年增產,價格一路走低,產糧重地的糧價一路跌破朝廷定制的十貫寶鈔一斗米。
應天府的糧價因為人口密集,還算穩定,偏遠地區,不產糧的地方,糧價最高也沒有超過十七貫寶鈔一斗米。
而寶鈔的購買力,隨著各地的糧價有所偏差,也會有不同的情景出現。
云貴地區的九品官,將米糧賣出去一半,可以獲得兩千貫左右的寶鈔,購買力也就大致相當于一五年代的千余毛爺爺。
可應天的九品官,將一半的米糧賣出去,只能獲得一千四五百貫寶鈔,無形之中就少了五百貫寶鈔。
當然,這些俸祿供養一個官員,那是綽綽有余了,甚至年年存糧,但官員的賬目可不是這么算的。
他們既然當了官,又怎么能讓高齡老母,家中嬌妻,膝下子嗣去自食其力,相反,他們還要給自家的孩子,尋找社學,私塾,讀書識字。
那些糧價較高的地區,還算好的,賣出去的米糧,維持家中用度,柴米油鹽算是能勉強度日。
至于說喝茶?那真的是奢侈的生活。
相比之下,江南富庶之地,糧價走低,又是朝廷中樞,方世玉也不允許糧價超過十貫寶鈔一斗。
至于說,朝廷賣糧,會不會有商戶囤貨居奇,如果真的到了朝廷官倉放不出來糧食,這些商賈高價售糧。
或者是捏著糧食,不外售。
那距離抄家滅族就不遠了。
囤貨居奇?你把貨囤起來,也是給朝廷囤的。
而且,應天府的糧商,大半都是皇商,極少數的糧商,還要經過戶部審核批準,才能在應天府售糧,并且糧價是朝廷一手把控。
根本不給商人對糧食定價的一言一語的發言權。
而這就直接導致,應天府周圍,商業發展迅猛的同時,民間百姓,夫妻兩口子一并務農,做工,一個壯勞力,在工程項目中,一個臨時小工的日工資,都達到了五十五貫寶鈔。
如果有一定的技術,應天府也有朝廷的工匠局,在龍江更是有著朝廷最大的造船廠,一個龍江造船廠的技術工匠師父,月薪都有四千貫寶鈔。
數年的累積,整個大明,似乎真的只有官員是低收入的群體,他們既不愿,也不能讓嬌妻,老母做工,補貼家用。朝廷的俸祿就這么多,花了就沒了。
而如此一來,隨著物欲橫流的年代到來,國泰民安,江山穩固,四方蠻夷具是臣服,政體穩定。
這貪污腐敗,自然就出來了。
許多人并不是心中多么喜歡貪腐,但面對朝廷給的俸祿,都快無法讓自己住大院子了,都要露宿街頭了。
許多底層官員,那點微末的俸祿,真的不夠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