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官員,勉強糊口,溫飽不愁。
而想要做到吃穿不愁,至少要有七品銜,即便是七品,不貪污,不受賄,忙活一年到頭,能給妻兒添上兩件衣服就算不錯了。
雖然大明的紡織業發展的也是甚快。
再往上說,即便你是六部高官,部門尚書,年俸祿也不過是一千石糧食罷了,做到了尚書,那個家里不是仆人傭人堆。
清流的也有七八個,奢靡的少說也有三五十。
在洪武二十二年以前還好,他們家中親戚,朋友,用盡各種辦法,購買,強征田畝,占領土地。
因為大明朝廷,朱元璋剛做皇帝時,天下讀書人太少,為了恢復漢家禮儀,恢復漢家衣冠,朱元璋制定了讀書人免稅政策。
鼓勵天下人讀書識字。
這也是大明草特有的投獻,百姓愿意將自己的田畝,投獻給讀書人,朝中官員,從而獲得免稅政策的補貼。
久而久之,成為佃戶。
當然,這些確實是犯了老朱的忌諱,但朱元璋也拿不好,沒有想明白要如何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
而這,也是勛貴集團,文官集團,地方鄉紳,讀書人默許的,有了投獻田畝,他們就可以活的更滋潤些。
而這些田畝,不給朝廷交稅,反而去給這些勛貴,鄉紳,讀書人去交稅。
大家心知肚明,誰也不去捅破這層窗戶紙。
在那個時候,他們還能活的瀟灑一些,不至于為了錢糧發愁。
但隨著朱元璋晚年對土地改革的政策,按照上等水田十兩銀子,中等田畝七兩銀子,下等田畝五兩銀子的價格。
將天下的田畝,全部收到了皇莊。
不賣?
不存在的,這條政策剛出來的時候,淮西勛貴在魏國公,梁國公的帶領下,硬著頭(了好好)皮把自己多年占領的田畝,上繳皇莊。
當然,他們也得到了一定的補償叨。
堅持不賣的人也不是沒有,除了士紳,富戶,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韓國公李善長了,也是因為李善長拒絕將田畝賣給皇莊。
被朱元璋大手一揮,強行牽連進了胡惟庸案,坐胡黨被株連九族,陪著李善長死的勛貴,八九家人,他們都算是勛貴拒絕朱元璋的代表。
殺李善長,朱元璋都沒有留手,只是苦于自己女兒,放了李琪一條命,流放千里,不然的話,李善長一家都要絕后了。
而鄉紳,富戶,拒絕朱元璋好意的就更多了,死傷根本不計其數,而這一次的動作,朱元璋也體會到了好處。
與其讓老百姓給勛貴,鄉紳,文官大老爺們做佃戶,反倒不如直接給自己這個皇帝做佃戶。
皇帝知道天下有多少田畝,收多少糧食,也可以讓皇帝更好的控制這個帝國!
隨著土地法改革,天下就不存在私田,所有的田畝都是皇帝的,三十年分配一次。
勛貴還好,他們可以經商,補貼家用,而且勛貴或多或少,人也是國公,世子出身,經商的話,也會得到地方官府的傾斜。
這是肯定不能避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