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著名的千古才女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打小就識文斷字,而她的老師更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
朱允炆就問了,你們有錢請先生到家里讀書,和女兒見面,沒問題,那皇后請先生到學堂,給女子們上課又有什么問題
你們的女兒能和兄弟一起學習聽課,大明百姓的女兒就不能了何況人家還專門設置了男童班、女童班,你們還有什么好計較的
君子教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就是告訴你們,自己想做的,也得允許別人去做啊。如果你們反對京師初等學堂,那好,咱就一起反對,大明百姓的女兒不允許請先生,那你們也都別請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朱允炆也懶得搭理這些官員了,解縉、楊士奇把握住機會,為京師初等學院正名,認為女子孩童入初等學院并無不妥。
而一向傳統守舊的方孝孺也在此時站了出來,認為女子通文識字,方可深明大義,固為賢德,算是徹底結束了這一場紛亂。
為表王紳貢獻,朱允炆特許以馬車送其棺回義烏,王紳的棺木出京師時,沿途無數百姓送別,就連大報恩寺也一度停工,無數災民帶著自己的孩子站在路旁,一路送其離開。
百姓的心是敞亮的,他們不會表達那么多想法,卻會以自己的行動告訴世人,什么人是得人心的,什么人是失人心的。
朱允炆思考再三,認為是誰手京師初等學院都容易成為靶子,說不得日后還會惹出不少彈劾,如果心理素質不過關,或地位不夠高,很容易被言官欺負。
于是,朱允炆再一次重用了解縉,任命解縉兼任京師初等學院的院長,同時還附帶了一條,楊士奇統管相應教務事宜。
換言之,解縉只是一個招牌。
解縉自己沒意見,皇上需要一個能抗彈劾的肉盾,那自己就得站出來,這點覺悟還是有的。
王紳之死與京師初等學院的爭議,在十二月中旬落下帷幕。
此時,各地官員紛紛進入京師,到了京師之后,大家就自由了,尋親訪友,拜會官員,請客吃飯,逛逛青樓,這都可以,反正大朝覲定在了十二月二十五日,還有些時間。
安全局開始了晝出夜也出的狀態,就連安全二局的女子們,也開始收集起情報。
解縉、郁新、陳迪身為內閣大臣,拜會著自是絡繹不絕,六部尚書、侍郎家門口,來往的人也不少。但這些官員都很自覺,無一例外閉門謝客,無論是地方知府,還是布政使,誰來都不見。
作為朝廷的中流砥柱,解縉等人很清楚什么錢該拿,什么錢不該拿,比如南洋貿易賺的錢,那是可以伸手的,但朝覲官員的孝敬,那是萬萬不能要的。
經過白蓮教、公子李祺等一干事件,京師的安全局力量已經膨脹到了巔峰,兵部說不出來安全局有多少人,卻知道皇上已經在京軍中選拔了幾次軍士以充護衛了。
皇上原來的護衛軍士可不是辭職跑路了,而是就地轉業,加入了安全局。
現在的安全局雖然沒有洪武時期的錦衣衛有派頭,有威嚴,但其廣布程度,未必比錦衣衛差多少。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稍微有點腦子,就不會收黑錢。
可畢竟有個詞叫做見錢眼開,京官在京師,花銷大,節流有點困難,總需要開源
朱允炆正在審閱安全局遞送來的文書,宋晟找上了門,張口就要三百萬兩銀子,著實把朱允炆嚇了一跳,不就是讓你去養馬,至于如此獅子大開口,不怕夏元吉知道之后把你給刀了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