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山西、陜西等地文書,可以清晰地肯定一點,大明現在還沒有做好出征的準備。
補給線太長,即便是有一年的準備時間,也無法確保所需糧草全部到位,加上冬日漫長,運輸緩慢,春耕將至,百姓與匠人會走一批,這些現實都決定了一點,主力過早進入西域,對大明沒好處。
可戰爭不是斤斤計較,左右掂量,帖木兒也不可能等大明百姓收拾好地里的莊稼,軍士都到了前線,準備齊備了再來打個招呼,喊一聲“我要來打你了”。
帖木兒軍隊的實力到底如何,亦力把里能抗住帖木兒多久,這都是未知數。真要等到戰斗打響,宋晟從嘉峪關傳來情報,大明再出兵,等朱棣到了那里,估計宋晟已經先和帖木兒交手幾次了。
不能拖
朱允炆看向朱棣,嚴肅地說“鑒于眼下西北準備不足,各方物資調動尚且不夠,燕王叔若想早點抵達西域,只有一個折中的法子。”
朱棣臉色有些凝重,朱允炆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已經很明顯,現在后勤支撐不起太多人去,你想去,只能少帶點人。
可人數太少,想要收回西域的難度就太大。
最初朱允炆的設想是朱棣帶二十萬京軍,配合西北十幾萬軍士,即迎戰帖木兒,又占據西域,形成穩固占據與控制西域的格局。可現在大明尚且做好完全準備,直接帶二十萬京軍出征,很可能會導致補給跟不上,反而累害戰力與軍心,唯一的辦法,就是減少出征軍士的數量。
“臣愿率十萬京軍至西北前線”
朱棣下了決心。
徐輝祖、鐵鉉等人吃了一驚,徐輝祖更是反對“十萬軍士根本不足以謀略西域,帖木兒此番空國東征,其主力軍隊至少不下二十萬,若燕王只帶十萬兵,即便是調動甘肅各地衛所,最多也只能湊到十七八萬軍士,不足以形成對帖木兒的作戰優勢”
西北有十幾萬兵,可一些衛所、城關是不可能完全抽空投入到前線的,能抽出七八萬軍士已經是防守的極限了。
可十幾萬人對陣帖木兒的全部戰力,一國精銳,且還是以騎兵為主的精銳,大明根本不占優勢一旦陷入鏖戰,人數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誰手里還握著生力軍,握著后備力量,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鐵鉉也表示擔憂“燕王帶京軍十萬出征,足守不足戰臣也認為太少了。”
朱允炆沒有說話,后勤短板是客觀現實,若眼下支撐二十萬京軍與西北十幾萬大軍,必須在山西、陜西、四川等地,額外征調不下三十萬的民力保障后勤,整個西北投入的后勤人員,將近百萬之巨如此龐大的后勤一天天在西北,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大明承受不起如此壓力幾個月或半年之久
若只是十萬京軍與西北十幾萬軍士的話,就可以維持現狀,后勤也可以得到保障,還不需要額外征調民力。只不過,這些兵力對善于大兵團作戰的朱棣,對于帖木兒這種對手,整個西域而言,是不是太少了
朱棣知道朱允炆的為難,身為帝王,他不可能不顧及民生與百姓,不可能不考慮后勤壓力,萬一疲民之下,再出來個王金剛奴第二,還可能引發民變。
西北事,不同于北方事,不同于南方事,不同于東北事。
朱棣撩開衣擺,單膝下跪,抱拳道“十萬京軍,合西北諸衛所,足夠臣御敵,橫掃西域若不能為,臣以死謝罪,愿立下軍令狀”
徐輝祖、鐵鉉看著朱棣,又看向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