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么一句話墊底,第二天的早朝上,朝堂上公議褒封之議,李定國稱病沒有上朝,可是金維新卻一口咬定江門決戰前夕,陳凱是親自到南海天妃廟去祭拜過的,而陳凱親率的援軍也是剛剛好趕在明軍和清軍命懸一線的時候趕到戰場,從而奠定了戰局。
金維新如是說來,作為親歷者是最有發言權的。等到他把話說完了,龔銘那邊也立刻站了出來,談及了他在廣州辦理公務期間,也曾聽聞當年陳凱義救廣州,與林察進入零丁洋之后第一件事情亦是到南海天妃廟去祭拜。
有了這二人的說辭,朝中一些傾向于認同的官員也提到了媽祖在沿海地區的巨大影響力的問題——如今,陳凱請旨了,如果朝廷不同意的話,其結果不談什么日后王師得不到媽祖娘娘庇佑的問題,于軍心民意上,只怕對朝廷、對皇帝亦是有損的。
如今明清之間似是進入了戰略對峙的階段,但是清廷的勢力依舊過于龐大,雙方的力量強弱之懸殊也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變。
軍中士氣固然重要,但是民心的傾向于明廷而言亦是不可輕忽的問題,就連神祗那邊亦是要考慮到的——越是勢弱的一方,往往就越是像那等籌碼少之又少,卻又不得不下注的賭徒一般,將有限的籌碼擺在賭桌上,為了博取更大的彩頭,往往更是恨不得要將褲兜子翻個底朝天才好。
在場的官員們只字不提咨議局,因為他們很清楚這事情他們站在怎樣的立場上都是不錯的,所以干脆絕口不提,只是在褒封之議上下功夫。可是褒封的問題,原本就沒有討論的必要,當下陳凱請旨了,明廷是沒有理由不這么做的,所以結果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
朝堂上的意見已是分明,坐在龍椅之上,永歷心中一陣煩悶,但卻依舊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如橡皮圖章似的準了陳凱所請。
天妃到天后,神格是要提升的。另外,褒封前綴的佳字也是要有講頭的。這些,倒是可以直接交給翰林院去做,作為皇帝只要最后審批一下就夠了。只是這邊既然已經定了下來,除了那些翰林院的官員已經開始琢磨起了本職工作外,其他的官員則大多將心思收回到了他們原本今日打算上奏和討論的事情上面了。然而,話題尚未轉移,只見得永歷稍作沉吟,旋即又將另一件舊事給翻了出來。
“廣東巡撫陳凱這些年可謂是功勛卓著,大半年前更有收復南贛之殊勛。朕以為,有功自當升賞,以免寒了臣子的拳拳報國之心。”
永歷朝廷移蹕云南以來,對陳凱的升遷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遷延了下來,確實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了。奈何,這個問題本就涉及到了朝廷與鄭氏集團這個藩鎮之間的勢力分野,早前朝廷忌諱讓陳凱接掌連城璧的官職,本就是在防著鄭氏集團進一步向內擴張。而此時,永歷的話說到此處,群臣的心不由得吊了起來。
舊事重提,這位天子到底是想要干什么,群臣心中完全沒有個數。倒是很快的,永歷便對他們的疑慮進行了完美的詮釋:“不過,兩廣總督一職與郭督師之間的權責存在重疊。所以,朕以為,不如任命陳凱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廣東、南贛軍務,如此也可更好的在南贛戰場上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