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賺錢的方法——制白糖
除了修練武功,明心過得沒心沒肺,不知道去過多少次山下的村子了,也見過好幾次馬車隊送糧進寺院,現在他才知道,這些是山下村子的人。
一打聽才知道,周邊幾個村子的田地大多都寄籍在寺院名下,每年都有一定產出歸寺里。
重建寺院時寺產,也就是田畝很少,之后購買的也少,當然接受附近村子的寄籍。一是獲得一份收入,二是對農民也是一種保護。
農民也不是傻子,寄籍寺廟就不用交稅,不用服徭役,更重要的是,不會被人侵占田產!
寺院所有的田產少,主要靠寄籍田畝收入和捐贈的香火錢過日子,所以寺里僧人數量不過百人左右。
當然,明心不知道,寺里只有一百來個僧人的原因不只是錢財的問題,還有朝廷制度的原因。實際上,寺里有僧籍的只有不到四十人,其余包括明心自己都是沒有僧籍的私度僧。
好在鎮國東禪寺重建之后經營百年名聲在外,多上五六十私度僧,其中還有三十來個是未成年的小沙彌,能夠遮掩得過去。
這天比武明心發現明思沒在,一問才知道明思回家了。
明思就是山下村子的人,他上山當和尚,是因為父親常年生病,家里養不活他,所以六歲時被送上山當和尚。
寺里大半和尚是撿來的,少部分跟明思一樣,由于是家貧沒辦法才被送到寺里,所以明思對家人并沒有恨,還常回家幫忙。
知道明思家就在山下村子,明心的心思就活動了起來,他想賺些錢,能買些寺里沒有的增加營養。為了自己健康成長,明心不得不破戒了。
方向早就有了,就是糖!
本來鹽也是一個選擇,市面上的鹽,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白色的精鹽,這種鹽只有富裕之家才吃得起。絕大部分都是雜質很多的粗鹽,顏色發黃,味道發苦。寺里用的就是發黃的粗鹽,明心第一次進齋堂后廚就發現了。用粗鹽提純精鹽,利潤很高,不過鹽是官賣之物,搞出來也不好賣出去。
糖就不同了,弄出來之后是可以賣的,而且價格非常高!
要制白糖需要本錢,本錢明心有。這幾年他偶爾陪香客的小孩玩耍,會得到一些好處,攢了有三貫多。
明心找上明思,明思自然同意,這兩年家里收入多了些,明心要用的鐵鍋還是有的。
午齋之后,叫上師兄明海,跟明心一起去到他家。剛進院子,明思就叫他父親,他父親在屋里回了一聲,三人往里走,在屋門見到他父親。
明心問道:“伯父,紅糖買回來沒有?”
“買回來了!”明思的父親說道,“紗布、棉花、炭還有你要的那個漏斗都備好了!”
“好!”明心高興地說道,“要是試成了,那以后就不怕沒錢了。”
說干就干,提純不過是溶解、過濾、結晶、干燥,最花時間的是干燥,明火燎鍋底容易焦糊。
四個人弄了一下午,終于收獲十多斤白花花的白糖。
明思的父親在見到融了糖的水經過過濾之后變清時情緒就激動起來,現在見到白花花的白糖,更是哆嗦得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