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燋炭,鍛打的時候是容易了,但是,明心要求的是劍身扁圓,這用錘子就難做到了。以他打鐵二十多年的經驗,鍛打成形之后也需要稍加打磨!
付了賬,明心帶著劍離開鐵匠鋪,他還要去買絲線、桐油和刻刀,回去纏劍柄做劍鞘。
回到草廬,明心開始進行后續工作。
第一步,是給長劍開鋒。既然把劍身鑄成扁圓狀,明心早就想好了,開鋒只開劍尖前端六寸,而且不能太鋒利。鋒刃鋒利,并不能增強劍的殺傷力,反而因為鋒刃太薄容易毀傷。
打磨一會兒就停下來查看,斷斷續續打磨了半個時辰,明心才完成開鋒。
洗凈擦干,明心進行第二步,第二步是在劍柄上纏絲線。劍柄上纏絲線,一是軟一些,二是防滑。纏好絲線,明心用棉花蘸著桐油擦拭整把劍,然后靠在一邊斜立著。
接下來是最后一步,就是給長劍做一支劍鞘。明心要做的劍鞘不是尋常的劍鞘,他要做成一根棍子的形狀,而且用的也是木料,這樣長劍插在里面,從外面看就像一根粗一點的杖子。這樣用長劍做拐杖,帶著就不惹人注目了。
劍鞘的材料明心已經選好了,他用的不是紫檀之類的昂貴木材,就是常見的青岡木。
用兩根手頸粗細的青岡木削出兩根半圓木條,然后挖出劍身凹槽,將兩根半圓木條合起來,長劍能插入之后,用桐油擦拭凹槽一面,然后合起來,用絲線細密地纏一遍,同樣用桐油擦拭。
至此,劍鞘差不多完工了。以后給劍身擦桐油防銹的時候順手再抹上幾遍,就完成了。
看了看天色,明心將劍鞘和長劍晾起來,然后準備晚飯。
往絲線上擦了幾遍桐油,一支黑黝黝的劍鞘做成了,要不是劍柄處的烤藍顏色不一樣,看起來真成了一根杖子。
有了新劍,明心就得適應它。雖然重量上變化不大,但是劍柄加長了,手腕活動就受限了。如果不多熟悉,有些劍招就會因為手頸擋住劍柄而達不到目標。
每天拿著長劍不斷轉動手腕,熟悉劍尖可達的極限,十多天之后,明心開始嘗試用新劍練習劍招。
一年來,明心以拈花指要義為核心,以羅漢拳招式為基礎,以伏魔棍法、菩提刀法、羅漢劍法和伏魔劍法為磨礪對象,總結出了四招劍法,明心分別命名為左提右挈、瞻前顧后、仙人指路和劍分陰陽。
左提右挈攻守兼備,瞻前顧后著重防守,仙人指路飛身刺擊,劍分陰陽劈砍。招式只有四招,但是跟拈花指的三招一樣,有攻有守,蘊含了各種變化,同一招能攻上方也能攻下方,能守前方也能守后方。
剛開始劍柄總會不時碰到手頸,劍招使得歪歪扭扭,跟剛學用劍之人似的。
每天練上幾十遍,十幾天之后,對劍柄的長度越來越熟悉之后,劍柄就很少礙事了。
再過一個月,明心練習劍招的時候,再也沒有感覺到劍柄礙事,跟之前的短柄劍沒有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