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說按照儒家典籍,潛心學“禮”七十年,可以修行至隨心所欲卻諸事合矩的境界。
在姜望的眼中,觀衍就是這樣一位存在。
昔時森海源界五百年教化之功,今夜與平等國那位神秘強者禪心論道……都讓姜望敬服不已。
其人雖已還俗,但卻如立不朽金身,乃真佛也。
姜望嘆了一口氣:“大師之德,姜望實在不知何以為報。”
觀衍笑道:“你若以此為德,便幫我還報天地吧。替我在現世多積善行,也算是替了我的修行。”
姜望認真道:“行善懲惡是本心,大師不說,我也是這樣做。晚輩不能厚顏說還報。”
觀衍又笑了:“如此,我已得到還報。”
他轉道:“說起來,當初來森海源界的三位應召使者,我現在只與你有所溝通。不知另外兩位,近況如何啊?”
對于他在現世不多的“熟人”,觀衍大師顯然還是有些關心的。
姜望并不為了迎合觀衍而掩飾什么,搖頭道:“說來慚愧,自回現世后,俗事纏身。倒是再無聯系。只知道武去疾的宗門里出了點事,卻也是因為公門事務……”
雖則當時在森海源界,他們三人并肩作戰,結下了情誼。彼此也有過相約,說回返現世之后多聯絡云云。
但時過境遷之后,每個人都忙于自己的事情。
蘇綺云滿天下搜集材料為小魚塑身,偷天府又是長于匿跡的。別說人影了,消息都聽不著。
武去疾所在的金針門,前陣子他師叔武一愈重創門主,竊奪度厄金針秘典,也是鬧得風風雨雨……
姜望自己這一路行來,更是波折不斷。
沒有什么特殊事情的話,確實也難再聯絡了。
聽完姜望所講的金針門故事,觀衍只輕輕一聲嘆息,并不說其它。
他也只是想到了,順口問一句。而姜望跟蘇綺云、武去疾聯不聯系,又或如何相處,是姜望自己的事情。
他并不會干涉什么。
環繞周身的玉衡星力變得更濃郁了……
姜望的炙火骨蓮幾乎當場蓄滿。
而觀衍的聲音道:“我在你心里留了一道梵唱,若那人再來,當可為你一隔。不過這終是治標之法……”
平等國那位神秘強者的手段,確實防不勝防,也避無可避。
今夜若非觀衍大師,他連自己怎么中招的都不知。
也不知那人在星月原之外,還能不能使出此等手段……
“屢承大師德澤,晚輩銘感五內。”姜望懇聲道:“不知如何治本?”
觀衍道:“早立圣樓。ww.”
“當然,早成神臨也可以。”他難得地還開了一個玩笑。
然后道:“今日良逢,便止于此。姜小友好生保重。”
姜望通過炙火骨蓮,清晰地感受到。
那濃郁的玉衡星力,就此漸漸散去了……
……
……
p:《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意思顯然不是要學七十年的禮才能從心所欲。作者只是將其化進修行體系中,所以故意另做解釋,所謂“六經注我”嘛!
就跟之前用的“蒙昧”、“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心如明鏡臺”等等一個性質。
為了防止有人黑我國學功底稀爛(當然本來也很一般),所以解釋一下。
以后不再另做解釋。
沒有影射誰的意思,勿對號入座。確實被黑怕了,所以過分謹慎。
謝謝大家體諒。
ttp:
請記住本書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