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八點左右,北城戚里。
戚里自夜禁以來就沒開禁,都亭亭長披掛兩襠鎧,腰挎環首刀,提著一桿提戟就凜凜然佇立在里門前。
各個都亭的亭長彼此可以從街道路口相互望見,整個城內各都亭,此刻呈現網格化管理狀態,每一個都亭,就是一個網格。
玄武門上,趙云乘馬抵達城樓上,一躍下馬就俯觀城南、城北各都亭的守禁狀態,見董允、費祎宅院四周并無人員異常聚集現象,自然也就沒有武裝集結的跡象。
沒有暴力拒捕的跡象,說明勢態目前可控,不會給與李嚴擴大化的借口。
李嚴現在很不好處理,這個人是田信在朝中唯一的代表;不像原來,還有廖立能分攤田信的影響力,現在整個北府的影響力都寄托在李嚴一人身上。
北府進伐關中的可能大勝、以及逼迫長公主遠走臨沮的恥辱,這些都是助燃的沸油,決不能讓李嚴把火燒起來。
趙云眉目冷厲,目光望向北城西北角的戚里,戚里就在元戚里的邊上,專門安置孫氏十二侯里的十侯,以及皇太后吳氏的親族,以及糜氏家族。
孫氏十二侯里的烏程侯孫慮是孫權僅存的子嗣,因孫大虎的原因,被安置在元戚里,規格上略高于戚里的十侯。
十二侯里上虞侯孫奉是孫策僅有的孫兒,年紀幼小,被陸議提前安排,也跟在廖立身邊學習,算是馬承的師弟。
趙云目光轉移到南城的江都尹衙署,現在李嚴還沒有向北城動手,正準備與徐庶、陳到抓捕、清理南城的低級官吏。
似乎有所感應,匆匆抵達南城的陳到也抬頭,看到了玄武門樓處的趙云,隔的太遠看不清輪廓,可趙云身邊的白馬是很顯眼的。
趙云后退幾步讓開女墻,消失在陳到視線內。
趙云則專注盯著戚里,自己調派出去的白旄兵正披戴重甲,朝著戚里推進。
“將軍,東明里起火!”
突然聞聲,趙云扭頭去看南城東南角,那里幾座宅院漸漸冒起黑濃煙霧,很快火焰蔓延,可能因為昨日降雨的原因,火勢延燒較緩。
見到這尋死、制造混亂、示警的煙火,趙云最后一點猶豫也不見了:“舉紅旗!”
東明里附近的南門大街,李嚴仰頭望著不斷升起漸漸擴散、變淡的黑煙,語氣幽幽:“陳公顧慮深遠,知水火無情。故街坊制度最能防范火勢燃燒,縱有賊人乘風縱火,焚燒也止于一坊。”
身邊徐庶不語,街坊制度還有許多好處,比如生活垃圾集中后堆積腐熟,充作街坊外圍菜地的肥料。
街坊制度蘊含著一種跨時代的建筑規劃理念,要超過都亭制度……簡直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都亭制度想要向街坊制度發展的話,最大的障礙來自城墻,以及修筑、擴建城墻的巨額成本。
兩個制度之間最大的障礙就在這里,北府可以奇葩到把武庫分散修建在營坊、部坊,藏兵于民,兵民一體,根本不需要城墻,人就是墻,人就是城。
自然地,街坊制度想怎么擴建、規劃都可以……在北府設計街坊制度的時候,就沒考慮過防守敵人的侵攻。
李嚴企圖在江都推廣街坊制度……如果讓李嚴達成目的,那么江都城墻會被拆毀,江都會淪為一座沒有城墻保護的都城。
偏偏這又符合‘大都無城’的理念,理論上來講,究極規模的都城,除了宮城之外,就不應該有城墻這種消極的建筑!
徐庶根本不搭李嚴的話茬,李嚴也不在意,一起望著東南角升起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