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超出發前,帶著他看一看蒸汽機,本就有威懾的意思。
同時分享這個大殺器,能助長馬超的自信心,免得被瓦解斗志。
馬超出發不久,江都朝廷派遣的黃門侍郎、謁者一起抵達關中,向射援宣達詔書……執政的諸葛丞相同意了之前的表奏,遷射援為益州刺史,拜為后將軍。
州牧這種級別的重要官職,今后會陸續削減。
益州目前由后軍衛戍,加拜射援為后將軍,有利于維護益州的整體安定。
對于鎮壓益州士族,是北府與朝廷的共同目標。
刺史兼領后軍,鎮壓、維護穩定的效率自然是很高的。
如果丞相不答應田信表拜的射援,那下一步就會表拜司隸校尉李嚴為益州牧,直接派兵護衛李嚴,來一個武裝上任。
李嚴、射援在益州都有根基,李嚴作為制定《蜀科》的五分之一,在益州的影響力更大。
如果策動益州士族,李嚴僅憑漢中的西府兵,就能席卷益州……這幾乎是一種必然。
只要南陽、武昌的府兵牽制江都周圍的漢軍主力,那丞相就無力回援益州。
從他率領益州軍來到荊州時,就相當于放棄了益州。
所以在射援、李嚴之間,丞相自然會選擇一個性格溫和,做事穩重的射援。
無須驚奇這個重要的人事調動,田信自是淡然處之。
可其他人、整個關隴府兵、勛戚都在傳頌這個重要任命……這意味著執政的丞相交出了漢軍的大后方,也就意味著在這一輪府兵、漢軍的全面對抗中,重要的轉折點已經出現。
只要等射援經營、掌控益州后,朝廷就大勢已去,再無折騰的勇氣。
而田信,依舊沉浸在今后的經濟管制方案里。
目前能參照的例子有兩個,一個是春秋時齊國以鹽向天下征稅,達到了國家無險可依,卻能成為五霸之一,與秦互稱東西二帝。
另一個例子是明末的江南,朱元璋這個吳王在立國后,對支持另一個吳王張士誠的幾個府征收重稅。
明朝田地性質不同,稅率也不同;松江府最重的田稅具體有多少呢……田信不清楚,看過類似的表格,是很高很高。
當地百姓為什么能把稅交足?
一個原因是鎮江、江蘇、常州、蘇州府一帶繁華的紡織產業;在北方雇工月入三四百文的時候,一個技藝熟練的女織工能有十兩;不計算銀價折錢的南北差異,彼此有二十倍收入差距。
除了紡織業,還有其他產業,所以在明朝廢除征收實物,折算為銀錢后,江南經濟越發的膨脹。江南地區的百姓交稅的壓力自然不重,不像北方百姓,要把糧食換成錢經歷一次糧商的剝削,然后才用銀錢交稅。
特別是糧食兌換銀錢……北方銀貴,南方銀子流通更廣相對貶值,所以收銀錢時,北方百姓更吃虧;明廷拿到的銀錢又要買糧,兩頭吃虧,中間獲利。
而江南銀錢流通過,獲取容易,用銀錢交稅……不用受二次剝削。
這是一條鞭法落實后,實物折算銀錢后的影響。
江南地區紡織業發達,那么就原地種植棉花、桑田,本地糧食不夠怎么辦?就去上游的湖廣購買。
也因為本地糧食產量不足,明廷皇室有一筆專征江南的太倉米,每年四百萬石;地方衙門去征收糧食,再運到北方,顯然漕運虧,南直隸官府也很虧。在官員運作下,這四百萬石太倉米折算成了一百萬兩專供皇室使用的金花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