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元將二個身穿綾羅綢緞的商人引領到了書房,二個人恭恭敬敬地施予一禮,然后在座椅小心地站了下來。
來人正是書雅齋的李云虎和珠江鐘表黃大富,毅然是京城排得上號的大商人。
李云虎的書雅齋靠著《談古論今》的東風,加上聯合商團資金支持,其店鋪已經鋪向了大明各個重要的府城,成為大明最大的連鎖書店。
在內容建設方面,一直是給原創者五五分成。令到很多士子投身于創作之中,都是以跟書雅齋合作為榮,不少士子借此成為了“萬兩戶”。
在印刷質量方面更是甩了其他書店幾條街,造價十幾萬兩的銅印刷歷來是國子監刻坊引以為傲的東西,但書雅齋的銅板印刷卻是要強于國子監刻坊。
黃大富將粵鹽的業務交給弟弟打理,而他則是看到了珠江鐘表這種“神物”的機會,卻是親自扛起了聯合商團的這項業務。
在輕松打開以廣州和雷州為首的廣東市場后,他選擇迅速北上拓展市場,不僅將珠江鐘表店鋪到了杭州、蘇州和揚州等地,本人亦是親自來到了京城開拓市場。
鐘表的售價動輒上千兩,而最貴的達到一萬兩,這卻不是普通人能夠消費得起的。雖然江南很富有,但鐘表最大市場還是在京城,這幫手握重權的官員及子女才是潛在客戶。
得益于裕王召見南洋使臣時的宣傳效應,珠江鐘表的單月銷售量達到十幾萬兩,而維修等收入亦到達了幾萬兩。
身穿著居家衣服的林晧然已經不會過多地談論生意上的事情,更多還是彼此見面聊一聊,卻是主動關切地道:“李思廣來得及吧?”
“有勞林大人掛心,他日前已經來信,已經平安無事地回到了廣州,且來信稱已經通過了科考!”李云虎拱了拱手,顯得有些自豪地道。
后世以為商人子弟不能參加科舉,這其實有一個很深的誤區。
朱元璋將全國百姓劃分為民、軍、匠、灶等,卻是沒有劃出“商戶”,而在《大明律》的規定是:娼、優、隸、卒及其子孫概不準入考、捐監。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明由始至終地沒有明文規定“商人子弟不能參加科舉“,卻是給商人鉆了這個漏洞。
商人的地位低,這其實是相對于普通百姓而言,但其金錢發揮著很多的作用,已然是影響到當地的掌印官。
他們只需要咬著自己是“民戶”,那么他們的子弟自然是有資格參加科舉,哪怕地方官員亦是無法阻止他們參加科舉。
像王崇古和張四維都是晉鹽商子弟,但他們并沒有受到刁難,哪怕他們已經入仕為官,亦是沒有人拿這個身份作文章。
林晧然輕輕地點頭,卻是感慨地道:“按說以你的情況,李思廣不該走這么一趟,但朝廷的法度如此,本官亦是愛莫能助!”
“大人不用放在心上,朝廷法制如此,我等自當遵循!只是大明這個制度確實給我們商戶增加了難題,若是李思廣途中發生什么意外,你說我該如何是好!”李云虎一只手拍著另一只手的手掌,顯得無奈地搖頭道。
“本官有想過將你們這種情況的人編入商籍,讓你們的子弟能夠在當地參加科舉,但……”林晧然喝了一口茶,顯得一本正經地說道:“如果此例一開,怕是很多人會鉆這個空子,進而冠冕堂皇地到異地參加科考,從而喪失地方上的公平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