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亦是八位同考官爭議最多的選題內容,因為誰的題目都能用,而誰的題目都有攻擊點,卻是都希望林晧然采納自己最擅長的題目。
各個房官的利益其實是相沖的。會試所取的名額是固定的三百名,但只有從自己這房所選的考生才會擁有“師生名份”,故而大家都希望自己這一房能夠多出幾個進士。
林晧然自是清楚這一點,便是將二十個選題盡量做到平均分配,并不想在這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浪費太多的精力。
待到準備擬定第三場考題之時,林晧然鄭重地提出要求道:“第三場經史時務策,以考察考生的眼界和能力為主,可以選擇偏門一些的時事策,不拘一格!”
雖然這場會試不管怎么挑選考生,他都能夠順利地收到三百名準進士的門生刺,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自然希望能夠選一些真正的有用之材。
徐階明明主持嘉靖三十二年的會試,卻為何會青睞于“師生名分不正”的張居正?
嘉靖三十二年的狀元陳謹因奉命冊封藩府辦事不力被外放廣東惠州府推官,榜眼曹大章卻是轉投嚴黨,溫應祿的年紀跟徐階相仿。
林晧然進入仕途這么多年,深知得意門生的重要性,面對著這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自然是渴望能夠挑選一些有能力的門生。
“下官遵命!”
張四維等官員聽到林晧然這番說詞,心知這位革新派的領軍人選人才確實跟著以往不同,便是紛紛進行拱手回應道。
這些房官都是聰明人,知道林晧然此次其實是想要更偏重于策論,且要挑選一些有銳氣和視野的策論文章。
雖然林晧然的標準可能跟自己的喜好不同,但如果能夠讓自己這一房多出幾個進士,這無疑還是一個合算的買賣,自然是要按著林晧然的喜好進行薦卷了。
二月初九日,會試舉行的日子。
三更天,天空還一片漆黑,京城仿佛是突然醒過來了一般。
各個會館或客棧的燈火紛紛亮起,沒多會一輛輛掛著“順天府衙”字樣紅燈籠的馬車出現在街道上,紛紛朝著順天貢院而來。
順天貢院傳起一通鼓聲,順天府衙和衛軍早已經將這里圍得水泄不通,有官員正在這里指揮并維持著秩序。
龍門前,人頭攢動。
四千五百名考生陸續到場,他們又是寒窗苦讀三年,早已經是摩拳擦掌,卻是希望今朝能夠“魚躍龍門”。
當朝禮部左侍郎林晧然出任本屆會試的主考官,這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而京城的聲音出奇的一致叫好。
這倒不全是士子們的奉承,而是林晧然的一貫行事作風,令到他不僅贏得百姓的擁護,同樣贏得了士子的尊敬。
特別林晧然樹立起的榜樣作用,令到越來越多的士子摒棄了升官發財的想法,而是想成為林晧然這種受百姓愛戴的官員。
不過事情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廣東會館的一輛馬車久久不至,在派人回去尋找的時候,這才得知馬車在途中出現了斷轅的突發意外。
在焦急的等待中,那幫士子終于被派回去的馬車接了過來。
蒙詔跟幾個考生從馬車下來,臉上亦是不由得露出苦澀之色,這當真不是好兆頭,但還是微笑地跟在此等候的同鄉表示了感謝。
“廷倫兄,你可是嚇著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