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虛無縹緲的青空琉璃界,看似不過十里方圓;但歸、軒二人側身其中,御六氣之正,各自統御范圍已達七十萬里。如此廣大,卻依舊遠遠未曾達到那琉璃界的極限。
由此可知,這與玄渾琉璃天似是而非的“一域”,到底有多么遼闊。
此時的歸無咎、軒轅懷,都是近道修為。
尋常近道境界,氣機所轄不過十萬里方圓;而二人卻達到了七十萬里,高下之數,差距之大,已然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
不止如此,二人之氣象異常凝練,雖有近道境顛倒主客的妙韻,但卻始終“隔”了一層,似乎這種妙韻是透過一道極嚴密的空間屏障溢出的一絲,并不那么咄咄逼人。
似乎與這方天地相去為二,只在一瞬之間。
歸無咎心思靈動,因貫通魔道四典后心境便與近道相通,所以此時駕輕就熟,沒有一絲窒澀。
手掌上下一翻,周遭二十余萬里內的丁火之氣一卷而盡。凝練成青霞一道后,似乎又有一重若有若無的劍意與之完美統一,渾融無間。
再看這幽幽天地之間的氣機,似乎色澤陡然一沉,已然缺少了些什么。
近道境的最大戰力,乃是調御天地之氣機以為己用,并把所修習的神通之理抽象提煉,最終將二者融合為一。在這一步驟中,本土天玄上真有“奪氣分疆”的預熱過程,不若九宗真君之動念即至。所以戰力之間,有根本的差別。
但九宗真君因為本身法力亦甚為雄厚的緣故,所以調運天地之氣機,往往是用在一擊必勝之時。先前以自身法力經營試探性的招式,同樣是斗法必不可少的一環。
此刻歸、軒二人之斗法,卻是跳過了這一步。
這是因為二人之法身,實在過于堅實。唯有神通之理和天地之氣相結合的最大威力出手,方有可能奏效;本身之內的法力,距離打破防御極限實有不小的差距。
軒轅懷手臂當空向下一劃。
二十萬余萬里之內,壬水之氣盡消,旋即演化作一團劍氣霧氣相合、有輪廓而無形狀的奇異法門,向上一迎。
撞上歸無咎的丁火劍氣之后,響聲不絕,電閃雷鳴。
然后是綿延萬里、烏壓壓的云氣。
歸無咎神情不變,又收攝二十萬里之內的乙木之氣。此氣機性質和空蘊念劍的消殺生機之理有相反相成的契合,一旦合一,別有一種自相矛盾的奧妙。
長袖一揚,化作紫霜三道,似曲似直,沁染于天。
軒轅懷略一思索,四指一攝,已汲取盡一大片戊土之氣。合了一重莫名的神通道理后,那氣機似乎有細密的星點向上升騰,其中蘊藏著無盡的生機。
天下妙相之最,無過于一個“生”字。
這是利用戊土生機的靈性,契合于辰陽八劍中的妙劍一道。同樣是空靈透徹,無有窒澀,完完整整接下了歸無咎的這一劍。
九宗之內的近道真君,極少有交手的機會。若是其當真交手,因為其調御氣機、統轄合中的范圍,是十余萬里;而其掌握運用的范圍,同樣也是十余萬里。而每一擊皆能將一種屬性的氣機收納殆盡。
所以全力以赴之后,約莫十招上下,可用之氣機就要消耗至竭,不得不另辟戰場,又或者降低規模。
歸、軒二人心意明澈,境界高渺。一旦晉入近道之境后,其感應深遠大大超過了前代真君,達到了驚人的七十萬里范圍;但是以實際的法力運用計,畢竟人力有時而窮,九宗列位真君,原已達到了甚高的高度,難以同步增長。
歸、軒二人,也不過拓展至二十余萬里。
由此一來,其余近道真君十招就用盡的氣機,在歸無咎、軒轅懷二人這里,卻可一口氣拼上三百余手。
雷霆萬象,詭異聲響,不絕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