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將注意力放回眼前書簡之中。
乾元宗、上清宗這僅存的兩家“顯宗”成立圣教之后,自然會抓緊時間完成開枝散葉、擴充勢力之舉。
所散播出去的下宗,依照修為成就高下,分為四等。
修士修為最高達到天玄上真境界的宗門,稱之為“道宗”;
門中弟子最高修為臻至“天人感應”三小境,即化神,步虛,離合境的宗門,稱之為“玄宗”;
弟子門人最高臻至元嬰境的宗門,稱之為“下宗”;
若是門人修為連元嬰境也無,此等微小宗門稱之為“流宗”。
四者之中,顯然以“道宗”為骨干。既然能出得天玄上真,那么這等宗門即便是獨立開來,也是本土人道中最頂尖的勢力了,不亞于其余數百家隱宗巨擘。
“道宗”之數,元教屬下有六,清教屬下有八,共計一十四家。
這一十四家宗門鋪開,圣教兩位人劫道尊因有一樁倚仗在身,自以為擴張之勢已成。
這倚仗,名為“陰陽小界”。
本土文明之中的小界,并非如九大上宗一般早已被煉化深藏。相反,許多小界存于世間,人人皆可進出探尋。
其中有一種小界名為“陰陽小界”的,非是止有一個入口的封閉小界,而是一端是出口,一端是入口,如同隧道一般。
更奇的是,此端進入,那頭出去,或許內里只是短短數百丈、數十里,但外界相隔已隔如參商,不知幾億萬里。這等小界,在本土文明中總共發現了百余座之多。
這“陰陽小界”,起點為何,終點為何,原本是完全是固定的,唯旅途一致者可順道用之。
但元教中這位人劫道尊,不知從何處兼修了極為了得的空間神通,歷時六七千載,竟然將百余座“陰陽小界”全部攫取走,自由鋪設,將圣教兩座祖庭和十四道宗,一一相連。
原本以人道文明之廣闊,各下宗相距之邈遠,若要溝通,非得費時數載、數十載、穿渡百余座甚至上千座傳送陣不可。
但自從將“陰陽小界”化為己用,兩大祖庭、十四道宗頓時形成一個緊密的整體,再非任何其余勢力所能攻破。
可是數千載過去,“圣教”卻發現事情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這么簡單。
縱然祖庭、道宗的框架堅實之極,但是門下修士多以一意清修為本,極少有愿意多管閑事的。故而“圣教”骨骼雖堅,卻無有血肉肌里。宗門勢力,依舊局限在十六個“點”的不遠處,難以擴張。
此時,清教的這位人劫道尊出手了。
這位人劫道尊,從魔道得到啟發。
魔道之中,大魔尊從來只是作為賜法偶像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過是分身影像降世。而真正入世行走的,修為最高的不過是魔尊弟子、魔尊分身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