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六七歲,世界上最親近的人,母親,又離她而去。林黛玉“奉侍湯藥,守喪盡禮,過于哀痛,素本怯弱,因此舊病復發”。這樣的經歷,實在讓人同情,可憐!
隨即,林黛玉的外祖母賈母疼愛女兒賈敏,愛屋及烏,派人來接林黛玉。他父親林如海當時是這樣跟賈雨村說的“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前已遣了男女船只來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尚未行,此刻正思送女進京。”
林黛玉“原不忍離親而去,無奈他外祖母必欲其往,且兼如海說:‘汝父年已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減我內顧之憂,如何不去?’黛玉聽了,方灑淚拜別,隨了奶娘及榮府中幾個老婦登舟而去。”
所以,年方六七歲的林黛玉,就遠離唯一的親人,父親林如海,孤身一人,前往外祖母家,開始過寄人籬下的日子。哪知道,禍不單行,十一歲左右時,父親林如海又死了。一下子,成了孤兒,再無他處可去,只好繼續留在賈府,直到憾然離世。
這里,有一個問題,特別說明一下,就是有關林黛玉進賈府時的年齡問題,過去一直說是九歲,或者十歲。依據無非是文中這句“奉侍湯藥,守喪盡禮”。父母亡,需守孝三年,是廣為人知的。林黛玉母親去世時,六七歲,再加守孝三年,就必是九歲,十歲。我覺得這樣說,是猜測,不實,可信度不高。
文中寫的明白,賈雨村在林黛玉五歲時授課,又一載,林黛玉母親去世。恰賈雨村遇到冷子興跟張如圭,說到朝廷起用舊員,于是找林如海幫忙入都,順路帶林黛玉到賈府。這是證據之一。再有,林黛玉入賈府,初見寶玉時,賈寶玉問林黛玉“可曾讀書時”林黛玉說:“不曾讀書,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此處,林黛玉講的明明白白,只上了一年學。也就是賈雨村教學的這一年。這是證據二。
兩者相比,哪個更靠譜,一目了然。何況,古人重男輕女,男子算家人,女子算外人。三年守孝,主要針對男子,而非女子。女子守多久,恐怕并不嚴格,視情況而守。再有,林如海家庭情況特殊,他是鹽官,要經常外出,老不著家,斷不會為守死禮,扔下六七歲的林黛玉一個女孩兒在家里孤孤單單守孝。
一個仙女般的女孩子,遭遇這樣的人情冷暖,咋能不令人唏噓感嘆。再加上林黛玉自己說的:“我自來如此,從會吃飯時便吃藥”。想想,真是多災多難!咋能不叫人同情!
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的第三個魅力,是她的性格上的天然純真。
這一點,始于她童年的際遇,“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又于去歲亡了,雖有幾房姬妾,奈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只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夫妻愛之如掌上明珠。”
由于這種特殊的家庭情況,夫妻倆對林黛玉十分的溺愛,這么小的孩子,再加上她自吃飯起,便開始吃藥,活著尚且不易!估計并沒有把封建社會如何做一個女人的道理,認認真真的講給她,更別說強化她去尊從了。之后,母親就去世了,然后就寄住到了賈府,又受到賈母的溺愛。
正是這樣的人生際遇,使林黛玉沒有受到封建禮教的浸染,讓她保持了天然純真的天性。這樣,當她突然進入賈府那個封建思想彌漫到角角落落,封建地位森嚴,封建道德充斥的環境里時,就自然時時處處感覺格格不入。感到壓抑,感到孤獨,感到無助。而她的言行舉止,常常因為不能完全完全控制住純真天性的自然流露,做事說話的風格自然就與別人不同,也自然就成了別人眼里的異類。
所以,她常常黯然神傷,獨自落淚。所以,她常常會因為說話真爽,得罪了人。這樣,她就得到了“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第四回)的評價。
她有時竟會當著老祖宗的面,公開表示對寶玉的求全責備,和對其他女孩子的嫉妒。她看見寶玉從寶釵處來,立即冷笑著說:“我說呢!虧了絆住,不然,早就飛了來了。”(第二十回)甚至會站起來賭氣回房去了。
封建禮教經過宋代理學的發展,延至明清,對婦女的一系列要求是十分苛刻的,林黛玉這種非禮的言行,自然很不符合閨訓!
但是黛玉的心地是光明的,她并不和人結仇結怨,即使是對她的愛情威脅最大的寶釵,也會獻上一顆赤誠的心。
當寶釵勸她不要看雜書時,黛玉就有了親人撫愛般的溫馨感,好象在風雨飄搖之中,感受到一束暖暖的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