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行省、北庭行省乃至青塘和河西佛門的高僧,也要開始行動。
張鉊準備將現在在他身邊伺候的各部大小王、豪酋質子千余人也放回去。
同時親軍中抽調信佛的驍騎兵兩千,禁軍中再抽調五千,交由白從信、黃英達兩人統帥出塞。
乃蠻部的阿羅闍以及大小王、豪酋質子回去后,也會立刻組織一支一萬五千人左右的護法騎兵,雙方合計兩萬二千精騎。
用佛門高僧加上刀劍的方式,統一各部信仰,說服各部大小汗、大小王、大小葉護等親自到承德府去參拜張鉊。
至于具體怎么捏合這些萬戶,張鉊還沒想好,他也沒準備馬上就能實現草原十二萬戶的目標。
這次承德會,能有四五個萬戶的頭人過來,他就滿足了。
為此,張鉊甚至準備在這個時期,給自己的頭銜上正式冠上泥撅尹利可汗的名號。
哪怕在初期會出現中原、草原二元制帝國,張鉊也在所不惜。
因為只有控制這十二萬戶之后,他才能去征服整個河中、波斯以及重新去控制印度,以及帶著他們不斷往西去征服,不然光靠中原的實力,是很難短時間實現的。
然而,設想是美好的,但要真正去推動,往往會很難。
哪怕就是廢州并府設立衛所這種事情,張鉊也不可能乾綱獨斷,必須要跟下面的人商議。
而且肯定也要做出一些讓步,不然的話,廣大的官員們就可以讓你見識一下什么叫做扛著紅旗反紅旗,以及消極怠工摸魚上班的厲害。
所以與想象中皇帝夜夜笙歌不同,張鉊回來之后,就去大符那里住一個晚上,然后就連續跟朝臣商議國事到深夜,隨后就在皇后寢宮直接安歇。
九月十三,連重陽節都沒休息的張鉊,終于與朝廷文武諸臣工商議完畢了大事,一連串的改革連續開始。
最重要的當然是親軍、禁軍的授田,以及撤州并府。
同時張鉊命令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設武舉,這可不是單單一場考試的問題。
張鉊的武舉,是要先在各縣由各縣巡檢建立槍棒社和弓箭社,每年一挑,挑選出來的進入各縣武學。
在縣武學,系統性的學習弓箭、騎射,軍陣,以及了解甲胃和弩箭等。
再每兩年由樞密院、兵部、各府兵馬督監奉天子詔令進行府考。
考中者能得到一個都頭的頭銜,比如善射者,就能得到弓弩都頭,精槍棒的就可以得到槍棒都頭的頭銜。
有了這個頭銜者,就可以不用戶籍而只用都頭的頭銜到各處游歷,不被一般的衙役盤查,見官不讓。
隨后學習一定的文化知識,也就是簡單認字之后,再參加每兩年一次的行省大考。
這次考中者,如果不愿意再考的,可以到衛所任副百戶,或者回到縣中任都頭衙役、團結兵教頭等。
到了這里,再往上考,才是武學會試。
這分兩個方面,走悍勇驍將路數的,只要求認三百個字,會認令旗,會簡單的排兵布陣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