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墻內開花墻外香,墻外香完墻內更香。
互聯網時代,香氣的傳播速度變得更加快捷迅速了。
《彗星》在網飛上線后,播放量急速增加,甚至成為了網飛平臺的網紅電影。
《彗星》就像一局解謎游戲,迎合了年輕一代觀眾的解謎樂趣,譬如女主角是不是在電影中“換人”了,八個人中有哪些人是“原住民”,哪些人是平行世界的訪客,分別是在什么時候替換的,主角們的選擇到底締造了多少個不同的平行事件等等,你甚至可以逐幀逐句對這部電影進行解析。
通過年輕人在社交平臺的傳播,這部電影不僅形成了一陣觀影風潮還制造了社交話題,而《彗星》在國外掀起的風浪又傳回了國內,在國內互聯網上激起了波瀾。
隨著爛番茄88%和imdb7.5的開分,這些海外熱度就成了國內媒體的新聞來源。
客觀的說爛番茄之所以對《彗星》評價這么高,一是影評數量還不多;二是北美的影評人甚至專業影評家對目前盛行的漫改大片是有逆反心理的,《彗星》恰好就成了一些專業影評家諷刺漫改電影的工具。
三則是《彗星》實在太過寒酸了,是肉眼可見的低成本影片,其實有不少影評人對這部電影并沒有那么感冒,但是看在這么小的成本上,普遍嘴下留情了。
這三點原因讓《彗星》在爛番茄上超過了十年來絕大部分的好萊塢科幻電影。
相對來說imdb的評分就沒有那么高了。
“爛番茄年度最高評分作品誕生,竟是華國電影!”
“美國影評人贊嘆,又一科幻經典誕生了?”
“來了!爛番茄今年最高評分的又一神片!”
“打破國產電影記錄,奪冠爛番茄的究竟是什么電影?”
“《蝙蝠俠·冰點危機》竟被這部國產電影超過?”
“國產電影重新走向世界!”
“流媒體巨頭推廣華國電影,意在華國市場?”
……
不僅營銷號在蹭熱度,國內最大視頻彈幕網站C站又掀起了一輪《彗星》電影講解和解析的視頻熱,而且此時影視解說類up主本身便是C站推動轉型強化自制內容發展的排頭兵。
更有甚者,已經有人把國外社交媒體上對《彗星》的評論翻譯后制成視頻放到了C站上,播放量驚人。
國外的評論出奇的友好,即便有吐槽但也很少涉及國別。
這其實是《彗星》的題材決定的,正如影評人多里安的評價,這是一部世界電影,故事本身和背景沒有多少華國特有的文化元素,或者歐美國家的觀眾認為的華國文化元素,就是一個發生在現代都市中中產階級家庭里的故事。
以至于美國還有很多網民甚至以為這是一部來自于韓國或RB的電影,除了華人和留學生以外,沒有太多美國人關注到這是一部華國電影的事實,因為以往出現在歐美觀眾視線中的華國影視劇作品通常都有極強的文化屬性,很少有純粹現代都市題材的作品為他們所知。
即便好萊塢電影作品涉及到華國的時候也會體現出極強的他們認為的華國元素,比如擁擠的餐館后廚,唐人街,紅燈籠,又長又瞇又吊梢的眼睛,戴著斗笠的甚至留著辮子的華國人,具有華國傳統山水風格的景致,與華國作為第一工業強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出現在歐美觀眾面前的文化作品中的華國元素卻基本與現代化工業化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