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彗星》詭異而幸運的沒有引發種族主義者和仇華者的關注,更沒有激起某些人的應激反應。
就這樣國內互聯網因為《彗星》的海外熱度轉銷回國內而泛起了又一輪回聲,不同的是這回《彗星》是作為影視文化輸出符號而被關注被討論。
知乎有關《彗星》的提問又一次上了熱榜。
這一次是“如何看待《彗星來的那一夜》11月1日在網飛登上北美以外地區電視節目第一名,并登上推特趨勢榜第二?”
“瀉藥,請注意《彗星》排名第二位的是美國趨勢榜哦……”
“我怎么看待不重要,看看美國人是如何看待的,以下是我從推特下面隨機看到的評論,沒有刻意篩選過。
……”
“實名反對前排高贊,我認為《彗星》在美國的熱度是一個無法被復制的奇跡,原因有以下幾點……”
“人在美國,剛剛回家,《彗星》取得這樣的成績其實還是建立在糟糕翻譯的基礎上的,我剛看了英文翻譯版的時候直接火大,我截幾個圖給你們看看……太驚喜了,網飛回復了我們的郵件,很快我和幾個小伙伴們對《彗星》做的新的翻譯就會上線了……”
“我看到評論里有人說《彗星》是偽科幻,呵呵,這樣的人根本不懂科幻是什么,在我看來《彗星》是再硬不過的硬科幻,電影中涉及到了測不準原理與退相干理論,且以這兩個理論構建的世界也沒有明顯的bug,可以看出導演對物理尤其是量子物理一定是有相當程度的了解的,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的本科院校不僅是京師大,專業還是數學,絕對是相當有數理天賦的,也只有這樣有數理思維的導演才能寫出邏輯縝密而復雜的劇本……”
“《彗星》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在一件房屋內用對話創造了一個宇宙,我認為他完全對得起科幻經典的稱呼,這才是科幻電影本來的面目,用幾條科學原理就能創造出顛覆你三觀的故事……”
“《彗星》在爛番茄的新鮮度達到了88%,知道這是什么概念嗎?十年來的所有漫改電影只有一部跟他平齊,把范圍放大到科幻片,近十年來也只有兩部電影排在他前面!……”
“怎么看?這幾年拍的那些投資驚人的華國式大片全都是浪費錢的程度,那些天天自以為曲高和寡怪罪觀眾的導演應該好好看看《彗星》是怎么講故事的,連故事都講不通,場面再大有什么用?要我說與其捧這些根本沒有希望得獎的所謂大片沖擊奧斯卡,還不如報《彗星》呢,反正都沒希望獲獎……”
“說實話,能想到有一天華國電影能重新走出國門為世界所認可,但我萬萬沒想到竟然是一部科幻電影,作為一個科幻迷,簡直熱淚盈眶,我希望華國電影人都能從《彗星》的成功中得到啟發,華國擅長向后看,美國擅長向前看的論調可以休矣……”
這輪從海外傳回來的熱度與原來《彗星》的熱度疊加,造成了更加廣泛的討論和熱度。
《彗星》成為了一個出圈話題。
畢竟好看的國產電影和被歐美觀眾盛贊喜愛同時引起轟動的國產網絡電影是兩回事。
甚至還有廣告和代言找到了陳景行。
當然他沒有接。
倒不是他不愛錢,即便不缺錢但也不會隨便把送上門的錢拒之門外,主要是為了以后的個人品牌形象考慮,作為天才導演,未來華國商業電影的領軍人物,陳景行對自己的人設是有要求的,廣告和代言產品起碼也要有一定的檔次,比如豪車、游艇、頂級奢侈品之類的……
遺憾的此番來找他做廣告代言的確實沒有符合他眼高于頂的標準,這也不能怪國內廠商“有眼無珠”,實在是導演的身份限制了他的曝光度,《彗星》的輿論熱度最大的受益者是演員,其次才是幕后創作者,要不是陳導的顏值和年齡還算有話題性,根本不會有什么代言廣告來找他。
除此之外讓他感到慶幸的是《致命身份》的演員合約已經簽完了,否則片酬支出怕還要上漲一大截。
當然這一輪熱度還是給陳景行帶來了一些變化,讓他趕在拍攝《致命身份》之前被張京燕催著錄了一個訪談節目。
《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