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行之前已經推拒了很多采訪甚至是網絡綜藝節目的邀請,但是還是沒有熬過張京燕的電話催眠,甚至許文深也建議他接受這個訪問。
《南方人物周刊》并不局限于娛樂影視方面,甚至很少邀訪影視產業的從業人員,其報道人物一直是以工商界人士為主的。
按照《南方人物周刊》標榜的報道對象是對華國的進步和人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彰顯人類的向善力量和深遂駁雜的人性魅力的人。
陳景行按理來說是無論如何夠不上標準的。
完全是托了網飛的福,《彗星之夜》上了美國推特趨勢第六名,同時又借助了在美國影視文化高地的熱度,還實現了對其他國家比如日韓東南亞地區的傳播。
華國已經有十幾年沒有一部能在歐美贏得廣泛熱度的影視作品了,而這一切被一部成本低廉的網絡電影做到了。
出口后的熱度又被內銷回來之后,《南方人物周刊》的總編因此臨時更改了選題,通過幻世網向陳景行發出了邀約。
很顯然,《南方人物周刊》想討論的不僅僅是電影本身。
訪問記者戴著眼鏡,是個氣質很優雅知性的女性。
“陳導您好。”
“您好。”
“您喜歡別人叫您陳導嗎?”
“喜歡,當導演,拍電影是我很早的夢想。”
“我注意到您不是科班出身,大學學的專業是數學,跟電影沒有任何關系,在公眾的認知中導演應該是一個具有很強專業性的工作,其他很多跨界導演,他們往往也是在影視行業侵淫了很多年,耳濡目染,才有信心執起導筒的,是什么促使您將電影制作付諸實踐的呢?”
不得不說,到底是有影響力的專業媒體,剛一開場提的問題就相當犀利,跟幻世網綜藝節目中的調性截然不同。
“我想首先是我認為我是有天賦的,我在大學時也在學習攝影和電影制作的相關知識,《彗星》的故事在我的大腦里面是立體的,是由一個一個畫面構成的,電影的分鏡頭腳本在很早我就畫出了底稿,其次則是這部電影需要的拍攝背景非常簡單,就是一間屋子,八個人,情節主要是靠對話來推動的,甚至沒有光影的變化,不需要實現特效,事實上只需要一兩部手持攝影機就能拍攝。”
“以上這兩點都是我拍攝《彗星》的信心來源,我只需要把腦海里的畫面變成簡單的沒有光影加持的鏡頭就好了,其實對我來說最難的部分反倒是是如何請來演員演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