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蔡崇信對福報馬最重要的意義華爾街的人脈和融資渠道,對通天科技來說沒那么重要,蔡帶給福報馬的第一筆投資是99年10月由高盛領銜的500萬美元,這同樣是阿里巴巴集團成立的日子。
但這筆投資常天浩根本用不著去找風投,他自己就能拿出來。別說500萬,再翻一倍都沒問題。作為獲得500萬美元的代價,這筆投資一口氣要了阿里巴巴40%的股權,當時來看似乎不苛刻,可對常天浩捨不得給這么多股份,也認為永珍商城不止這點估值。
經濟學首先解決稀缺性問題,蔡崇信的融資能力對福報馬極度稀缺,對常天浩來說也算稀缺,但稀缺程度不高。任何明智之人都會根據這個維度調整。
第二,蔡崇信本人目前并不看好在中國發展B2C和C2C模式。
在他眼里,B2C了不起就是個亞馬遜,C2C就是Ebay,他認為這兩個已在美國獲得相對成功的公司如殺進來,無論資本還是經驗都超過通天,干翻小胳膊小腿的永珍綽綽有余。但B2B在美國還沒特彆強有力的公司,在中國更稀缺,重要性排在B2CC2C之前。
常天浩承認這個優先順序判斷,但并不認為亞馬遜和Ebay不可戰勝。在他重生前,這兩者都進入了中國市場,也基本都失敗了。失敗當然有很多種理由,最大原因在于本土化程度不夠,失敗在于在歐美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在中國行不通。
不過這是事后諸葛亮,現在他說什么蔡崇信也不會信,因為這件事壓根還沒發生。
話里話外聽起來就可以斷定蔡崇信更欣賞福報馬的B2B模式,后者進軍C2C領域要到2003年非典后,那時阿里巴巴已在B2B領域有了寬廣的護城河,所以蔡崇信認為福報馬的路徑正確:先易后難去折騰B2B,輕裝上路,徹底發揮輕資產優勢,奠定優勢后再來挖掘B2CC2C市場潛力。
常天浩同意該判斷,卻不認為自己能做到。
理由很現實,他在B2B領域沒半點優勢,福報馬是干中國黃頁出身的,當初在北京外經貿部下面活動,手下18羅漢很多都是外貿干將,對B2B這條路駕輕就熟,專業程度很高。常天浩手里什么也沒有,九州國貿就是個轉錢的空架子,陸筱敏現在還在根據他的要求在啃報關員業務,哪有什么正正經經的外貿經驗?找外貿干部容易,建立懂行思維麻煩。
相對B2B,常天浩更熟悉B2C、C2C,既在于重生年代他是C端重度用戶,更在于他在券商行業分析中對C端有深入研究。
換言之,福報馬有B端基礎,常天浩有C端基礎,這根本屬性就不一樣,更青睞B端的蔡崇信會選誰?
第三,蔡崇信認為公司業務不夠聚焦。
除電子商務外,晚上眾人還閑聊了一通其他業務,蔡崇信覺得通天公司攤子太大,電子商務要做,社交軟體也搞,還折騰一大坨游戲,甚至常天浩隱隱約約還透露出想抓人來搞搜索引擎,這無疑都讓蔡皺眉,覺得一個公司搞不來這么多,也搞不定這么多。
在業務層面,同時進軍3-4個領域會產生貪多嚼不爛的惡果;
在資本層面,向這么多領域進攻會迅速消耗光資金導致倒閉破產。
今天這種初次見面的場合,蔡崇信不會說這種煞風景的話,他雖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但骨子里還是中國人,深知中庸之道,換美國人可能就直言不諱問出來了。
道理常天浩都明白,可他更知道這些東西才是互聯網的真正核心!
現在正是跑馬圈地的時代,不咬牙切齒頂住壓力把地圈下來,將來就沒有空間。后世福報馬這么大排場,這么厚的底蘊,干了多少年,做了多少次夢試圖擠進社交,最后還不是失敗?
為什么后來有錢也做不起來?就因為當初沒掌握基數,2003年用阿里旺旺的人有多少個?用QQ又有多少?假如阿里旺旺從99年開始培養,不見得一定做不了社交。
沒錯,購物本質是陌生人交流,社交是熟人交流,可如果一開始服務習慣就是把購物按鈕放在社交軟體上,你說客戶能不能習慣?
福報馬家是進了淘寶才有一切,才開始阿里旺旺運作;波尼馬家是有QQ才有一切,然后想辦法從側面進購物。
把淘寶按鈕放QQ上會有什么結果?是不是直接購物自帶社交?就算看著有些彆扭,了不起做個全家桶:界面分開,但核心通行證一致通天令就是干這個,再加上還有支付通,這些組合拳打下去能解決很多問題,但他們現在就明晃晃分屬于不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