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
很多機會、很多戰略時機錯過了就永遠沒有了!
常天浩的野心就是要把這些號都捏在手里,要在互聯網發軔之初就把頂層架構建設起來,所以他不會放棄多元化道路,了不起把具體業務分出去讓別人做,與他人合作,正如TICQ到時可與波尼馬合作,永珍到時也可與福報馬或其他什么人合作。
手里光捏著錢,沒業務和客戶和這些發達后的大佬合作很難。但手里捏著業務,雙方融合后再合作相對容易當初雅虎是怎么掌握阿里巴巴多數股權的?還不是把雅虎中國的業務交給了福報馬換取了第一大股東地位?至于雅虎后來衰落以至于必須變現那是另一回事。
分析完這三大因素,常天浩又分析起蔡崇信對通天科技的稀缺和重要性。
蔡崇信第一個優勢是懂按照西方邏輯的規範性運作,能解決福報馬家的內部利益糾葛問題。
通天科技并不存在這個問題,這公司從上到下都是他的股份,都是常天浩花錢養著的,沒有任何資本合作者,產權極端清晰。
蔡崇信可去海外注冊,幫助福報馬完成現代企業的股份化改造,常天浩在香港已有了林正浩律師作為顧問,甚至注冊了離岸公司和賬戶。
當福報馬還對開曼和BVI公司懵懵懂懂時,常天浩已能和蔡崇信談VIE(VariableInterest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結構了,
1993年電信法規規定禁止外商介入電信運營和電信增值服務,資訊產業部的政策性指導意見是外商不能提供網路資訊服務(ICP),但可提供技術服務。
為順利海外融資上市,新浪在華爾街建議下找到了變通途徑:外資投資者通過入股離岸控股公司A(上市公司)來控制設在中國境內的技術服務公司B,B再通過獨家服務合作協議方式把境內電信增值服務公司C(新浪本體)和A連接起來,達到A可合并C公司報表的目的。
這個脫胎于新浪的上市模式后來成為中國大陸所有海外上市的模板,業內耳熟能詳。但在1999年4月,新浪才剛剛嘗試走這條路子,常天浩就能和蔡崇信熟練地探討,讓后者非常驚詫。
這東西找華爾街任何一家頂級投行都能順利做出來,無非是要錢,蔡崇信幫著福報馬做了這工作,后者卻給不出錢。給不出錢就只能給股份免費的通常是最貴的。
蔡崇信第二個優勢是能夠幫助吸引華爾街風投,解決融資問題。
這對極度渴求資金的福報馬或波尼馬而言是的的確確的及時雨,對常天浩而言卻不盡然。
他短期內不準備接受任何風投,甚至為故意抬高風投門檻,還打算在明年三月份互聯網泡沫破滅前夕用WP資產投資通天科技500萬美元并宣布獲得5%股份來吸引下媒體眼球。
這樣一來通天科技估值就能上億美元,第二輪風投想進來就要掂量下價格,如你愿意按這價格來,那我歡迎,若你覺得貴,那咱們再等等。
不是常天浩不想要錢,而是他不想把自己股份用低廉的價格賤賣出去。
阿里巴巴最初40%的股份賣了500萬美元,騰訊最初20%股份賣了220萬美元,風投對其估值驚人相似1000萬美元多一點。常天浩不想這么賤賣,他是搞投資的,怎么會這么大方地讓華爾街吸血?
通天科技的高價格在泡沫期說不定有人會動心,一旦泡沫破滅,遍地都是打骨折的互聯網企業,估值上億、虧損累累的公司誰要?那就可再用BD投資繼續增資1000萬美元把估值抬上去……莊家操盤怎么操作?沒人接盤?那就把價格炒得更高點,吸引更多躍躍欲試的,只要逮住少數冤大頭就成功了。
華爾街的錢是個好東西,華爾街的人可不見得都是好東西,作為一個后世寫大國戰略的二流網路小說寫手,常天浩還能不懂?
他一直認為投資圈概括很對:相對于項目,資本一定是稀缺的;相對于資本,成功項目一定是稀缺的……
蔡崇信第三個優勢是明白西方法律事務,懂財務,會管理,當然不能將其簡單視為財務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