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背景也不簡單,這一支韋氏始祖乃是宋朝理宗時期的徐州軍節度使、松國鄉侯“韋大朗”將軍。
自從元朝入主后,韋氏便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無法接受為異族,只能就此沉寂了下來。
明時雖有復振,出過兩個府道一級的人物,但也因為長期不在官場,脫離了政治,沒有人脈支持情況下只能算是有點起色。
到了如今的清朝,更是從昔日漢唐宋三朝的經書傳家的望族大姓淪落為這山溝溝里的耕讀之家。
不過好歹也是祖上闊氣過的,唐朝時期家族鼎盛,出過宰輔皇后。雖然現在落魄了些,但是家族中的子弟還是能得到昆父兄弟的啟蒙授學,再大點還會教授一下四書五經。
當然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還是韋氏因為始祖的原因對于異族統治很是抗拒,這也是元朝不仕異族,致使家族衰敗的原因。加上山高皇帝遠的,民風彪悍,要想鼓動一些人手造反并不算難事。
尤其是在這個皇權不下鄉的年代,宗族勢力在地方上的影響力極大。
可惜韋珣如今也才十一歲多點,造反這樣的事情只能腦袋里想想,他在家里是文字輩的,不過平時都稱單名“珣”作為名字。
“韋珣!韋珣!”韋珣正躺在外面看藍天白云浮想聯翩呢,就被兩聲大喊敬回了神。
“二叔,可是開飯了?”
韋德鈞臉上并不好看,板著臉呵斥:“你小子是不是皮子緊了?你不乖乖上學堂看書,在這里躺著偷懶?”
“嘿嘿,誰讓三叔的課實在無趣嘛。”韋珣討好的笑著回答。因為家族人少,另外一支宗親的學堂雖說要大一點,只是離韋珣這邊又要走上半天。
鎮里的私塾韋氏又看不上,所以韋珣和十幾個差不多年紀的昆仲兄弟都是由三叔韋德廣這個沒有秀才功名的教授,
目前蒙學已經完成了兩年,現在正在為此努力的讀書,多習《詩經》《大學》、《中庸》等書。
韋德鈞盯著韋珣看了一會兒,然后嘆氣的背起手進屋了。韋珣見到情況不對趕緊跟著進屋,卻發現他的堂兄弟都端坐的一板一眼,二叔也是坐在三叔旁邊,中間坐著的是韋珣的爺爺和大爺爺。
“這下可不妙了。”韋珣心中嘀咕了一下,然后依次跟兩位爺爺和兩位叔叔見禮問好。
“文珣,你如今多大了?”韋珣爺爺放下手中煙筒平淡的問道。
“回爺爺,文珣虛歲十三了。”
“咚!”煙筒狠狠得跺在地上,韋珣給嚇了一個激靈。
韋珣的爺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說道:“讀書你不用心,下地你又不肯,你這輩子是不是打算就這樣不醒水(貴州方言大概指的是糊里糊涂)?要不是你爹帶人下地了,肯定叫他好好收拾你一頓。我們韋家可沒得養閑人的打算。”